观海快评 | “云养”既已走红,监管也须上线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12345,云上喂老虎……”近日,在某短视频平台,一个名为“云喂老虎”的账号发布了一系列视频,引发大批网友关注。除了“云喂老虎”之外,网络上还存在形形色色的云认养项目,商户会对被认养的产品进行标记,认养者可通过直播间观看产品的成长状况。

“云喂老虎”听起来挺霸气,其实只是“云养”的一种形式。所谓“云养”,就是在线认养。参与“云养”的人一般因条件所限,没有办法自己养动物,他们通过网络方式远程认养并进行投喂、打赏等。就“云养”对象来说,不光有老虎、鳄鱼之类猛兽,还有猫、狗、鸡、猪、小龙虾等动物,甚至还有果树等植物,正可谓“万物皆可云养”。而从“云养”项目来看,主要包括公益性和营利性两种。有的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在野外安装摄像头,观察拍摄华北豹等珍稀动物,制作视频吸引网友捐款,以便开展更多保护项目。也有的公司通过认养爱心芒果树等方式,资助当地困难学生,并给认养者提供水果回报。这些都带有公益性质,但市场上大多数项目还是营利性的,往往需要认养者不断投入。比如,给老虎订外卖,给猫买猫粮等,不少人为此一年要费花上千元。

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更多可能,娱乐一下并无不可。从营销角度来看,“云养”是体验营销的一种模式,属于体验经济。“云养”模式通过满足消费者的幻想式心理体验,来完成客户价值并获得收益。透过镜头,可以看到宠物的娇憨模样,还有其逐步成长的过程。假如能在“云养”中,放松心情,弥补缺憾,收获快乐,乃至找到相互需要的感觉,那自然是一件好事。但现实中,一些经营者设下种种套路,千方百计对认养者进行“收割”。比如,有些商家只是用“云养”来做营销噱头,其实他们什么都没养,只给消费者看一些虚假照片和视频,纯属“空手套白狼”。有的商家将自家宠物打造成网红,以“云养”为名把粉丝拉入为微信群,对粉丝兜售三无产品、劣质产品等。还有人借机进行非法集资,通过“云养”返利的模式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认养者很容易落个“宠”财两空。

所以,小娱无伤大雅,切忌盲目跟风,也要提高警惕。目前“云养”直播虽有崛起之势,但尚未形成较完善的上下游生态和产业规模,不少商家只是以此为噱头,并没有把“云养”落到实处。当涉及购物等情况,最好还是货比三家,别盲目下单,努力提升对网络骗局的辨别能力。假如涉及商业投资等情况,更要擦亮眼睛,记住“高回报”必定意味着高风险,不要盲目投入资金,以免堕入陷阱,沦为“韭菜”。

“云养”既已走红,监管也须上线。随着互联网经济全面发展,像“云养”这样新产业将会越来越多进入我们的视野。相关部门必须提升监管敏感度,主动在保护与监管之间,寻求最佳结合点。不妨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沙盒监管”模式,先划定一个风险可控的区域作为“沙盒”,然后将“云养”平台和商家纳入其中,由监管部门对其运行全过程监管,实行容错纠错机制。如此,不仅可以为新生事物成长创造宽松环境,也能理顺“放”与“管”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管理困局。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