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讯 走进莱西马连庄镇的青岛扶贫产业园,映入眼帘的是整齐划一的32个温室大棚。大棚里,56岁的周翠娥正在给葡萄进行植株修剪……
“产业园的这份工作,帮了俺的大忙!”周翠娥感激地说。她是马连庄镇徐家草泊村村民,丈夫徐振选患有慢性病,为弱劳动力,2014年被识别为贫困户。周翠娥说,在产业园打工,一个月可以拿到2760元,对于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周翠娥一家是一种全新扶贫模式的受益者,青岛扶贫产业园是马连庄镇探索实施镇国有平台公司对园区统一管理运营,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产业振兴深度融合的一个示范点。在这个园区,大棚建设资金来源于运营方筹集,包括青岛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对口帮扶资金以及镇政府财政自筹资金,总投资667万元。
周翠娥在青岛扶贫产业园内工作。
“大棚里全部种植抗病性强、耐储运、效益好的‘阳光玫瑰’葡萄,共60亩10800棵,是山东省最大单体‘阳光玫瑰’葡萄设施栽培基地。”园区负责人王庆博欣喜地介绍道,大棚里的葡萄5月头茬上市,丰产后亩产葡萄约3000斤,年可实现利润约90万元。
不仅如此,一种好的扶贫模式是良性循环。据介绍,“阳光玫瑰”试种成功,带动周边50余户贫困户发展相关产业,实现了更多贫困户自主脱贫致富。通过进一步明确扶贫资产收益分配机制,科学使用扶贫项目收益金,探索出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建设。
与过去不同的是,青岛扶贫产业园改变了以往把扶贫资金直接发放给贫困户的方式,而是采取扶贫资金集中使用,发展产业的新方式。同时,依托产业园,在劳动力选择上主动向贫困户倾斜,着力增强贫困对象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内生动力,着力构建产业、动力、机制可持续的脱贫发展模式。
“一方面,我们把扶贫资金集中起来,发挥更大效益,增加扶贫资金的收入。并且,我们每年会把收入的8%左右再作为扶贫资金来使用。”王庆博说,另一方面,在用工上尽量使用贫困户,基本工资一天100块钱,让他们一同参与到扶贫产业园的发展当中。
记者了解到,扶贫产业园还将充分发挥镇扶贫产业项目的龙头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辐射带动本地47个村188户农民致富,形成一批优势农业,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我们还要继续强化产业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作用,通过开展产业培训,吸纳周边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向的贫困户到园区进行产业技术培训,解决技术支撑扶智扶志的问题。”马连庄镇党委书记左杰说。(青报全媒体记者 马英歌)
责任编辑: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