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4月15日报道
今后五年,我市的奋斗目标是:紧紧锚定“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总目标,围绕“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城市愿景,在增强综合发展实力、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建设人民城市上实现新突破,更加注重强化大城市功能,突出引领型、创新型、枢纽型、共享型“四个发展导向”,集中发力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和现代化治理样板城市。
宜居是彰显城市活力的重要标签,其发展水平也决定着城市的长效竞争力和未来生命力。住房建设是推动城市品质实现新提升、增强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和载体,亦是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近年来,我市在大力推进住房建设、建设人民城市上不断实现新突破,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起点开启新征程,新目标呼唤新担当。”未来,青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要取得整体性、突破性成果,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加压奋进、全速前进。
“住有所居、住有宜居、职住平衡”成效初显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过去五年,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记者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了解到,“十三五”以来,我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住房保障力度持续加大,居住品质显著提升,“住有所居、住有宜居、职住平衡”取得初步成效。
住房供给体系不断完善。“十三五”以来,我市全面深化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政府保障与市场配置相结合,加快构建“2×2”的住房供给体系,建立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坚持商品住房完全市场化,由社会投资建筹,主要向具有市场租购能力的居民供给,满足多样化居住需求;保障性住房利用公共财政或公共政策支持建筹,主要保障中等偏下及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市民和引进人才三大重点群体的住房需求,保公平、促发展。同时,根据使用权获取方式不同,分为产权型和租赁型两类,商品住房分为租赁型商品住房和产权型商品住房,保障住房分为租赁型保障住房和产权型保障住房。
住房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十三五”以来,全市新增商品住房供应约87万套;每年都将住房保障工作纳入市办实事,全市累计实施住房保障5.5万套(户),建设和筹集人才住房约20万套,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部分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阶段性住房问题逐步缓解,有效支撑了引进人才、高技能人才、来青工作和创业人员阶段性住房需求。
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十三五”以来,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10016亿元,年均投资突破1600亿元;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10598万平方米,其中住房销售面积9290万平方米。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居民家庭生活安定、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出台有关房源筹集、网签备案、市场监管等20项重要政策,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2018年,住房租赁服务信息监管平台上线运行,我市住房租赁市场信息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2020年,以入选国家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城市为契机,大力培育专业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住房租赁企业数量由试点前的120余家增加至160余家,有效增加租赁住房供给。
居住品质显著提升。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要实现“住有所居”,还要向“住有宜居”迈进。 “十三五”以来,青岛市加大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力度,推动建筑节能改造,加强住房质量监管,不断改善市民的居住体验。建立完善协调联动工作机制,统筹力量、整合资源,创新征收模式,通过发行棚改债券、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等多渠道筹措改造资金,深入开展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全市共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22万套。实施老旧小区改造907个、2917万平方米,惠及居民近39.5万户。实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2678万平方米,改善约33万户居民室内居住环境,降低采暖能耗40%左右,每年可节省燃煤约13.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6.3万吨,改造规模位于全国前列,入选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中国建筑项目”。结合老旧小区改造“补短板、强弱项”,通过加装电梯、改造停车位、完善无障碍和适老适幼设施,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绿化景观提升和外墙保温改造等综合措施,使老城区居民住房条件、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方便了群众生活,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建筑质量不断提高。发布《青岛市绿色建筑与超低能耗建筑发展专项规划》,获批全国首个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通过建立完善服务管理体系,推出激励扶持政策等举措,高标准推进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等工作。“十三五”以来,加大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推广力度,城市规划区新建民用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累计建成绿色建筑7000余万平方米,开工建设近30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引入了全球著名的“德国荣恩建筑事务所”,推广实施超低能耗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探索绿色建筑零碳升级,在奥帆中心打造全国首个“零碳社区”,实现建筑运行阶段的零碳排放。
以精细化施工管理为导向,严格落实建设单位工程质量首要责任,创新监管流程、严保结构安全,深入开展住宅工程质量问题治理。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行先验房后收房“青岛模式”,将可能产生矛盾的交付验房环节前置,为解决“交付即维权”等行业弊病摸索出了一套成型的方案,推动全市住宅工程质量水平稳步提升,有效维护了业主切身利益。截至目前,市内三区本年度共组织“先验房后收房”住宅项目12个,惠及5600余户,业主开放时所反映的质量问题95%以上得到满意解决;交房满意率同比提升25%。
物业服务逐步改善。坚持党建引领,推进“红色物业”建设,使物业服务管理与社区治理互联互动、融合发展,构建了党建引领、行业主管、基层主抓、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有效解决了物业管理领域一大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住建部全国智慧物业试点城市之一,2021年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启动“青岛市智慧物业管理服务平台”开发建设,平台以“全覆盖、高品质”为工作目标,以科技赋能、数据赋能、共享协同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规范行业健康发展。目前,已实现了两千余个小区信息获取,挂接楼栋3.4万余个,初步形成全市物业管理数据底座。同时,业主电子投票、问题反映、意见建议等功能也已同步上线。平台通过与房屋交易、不动产登记系统共享,实现了业主身份和房屋的实时校验。通过关注“青岛物业管理公众服务”微信公众号,实现业主房屋的一键绑定。此外,业主委员会可通过平台线上发起业主大会,业主将实时通过手机接收线上投票通知,参与线上业主大会,发表小区事务表决意见。据了解,目前我市已经有几十个小区通过该平台召开线上业主大会。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谱写住房发展新篇
经过多年发展,青岛市城镇住房发展形势较好,人均住房面积持续增长,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当前,青岛市住房发展阶段和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住房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至2035年,住房发展将从以购为主转向租购并举,从以满足数量需求为主转向量质并重,从以增量扩张为主转向增存并进。《青岛市“十四五”住房发展规划》综合考虑了城镇化发展、人口增长、产业发展等因素,提出了未来一段时期住房供应和住房保障目标,引导相关政策制定与资源合理配置,使住房需求、布局、品质、投资、分配结构更加优化,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未来,我市住房工作将紧紧锚定“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总目标,围绕“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城市愿景,通过不断推动“住有所居、住有宜居、职住平衡”,使住房发展与城市发展、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更加协调。
突出住房保障属性,加快实现“住有所居”。坚持市场与保障相结合,产权与租赁相统筹,整体考虑商品住房与保障住房、产权型住房与租赁型住房在总体供给中的规模与结构,加快构建“2×2”的住房供给体系,“十四五”期间计划新增城镇住房70万套左右,商品住房与保障性住房新增供给套数占比原则上按6:4控制。其中:新增商品住房44万套左右,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通过保障性住房配建、拓宽保障性住房筹集渠道、落实税费优惠政策等措施,提供保障性住房26万套左右,主要包括保障性租赁住房、公租房、人才住房,解决户籍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市民、青年人以及各类人才等群体的住房问题。大力发展租赁住房市场,完善多样化多渠道的房源供应体系,提高租赁市场规范化信息化监管服务水平,计划到“十四五”期末全市租赁住房面积占全部住房的比例提升至15%以上,特别是要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筹集力度,为新增城镇人口提供满足需求的租赁住房。
大力提升居住品质,努力实现“住有宜居”。编制住宅和住宅小区配置指南,提高新建住房设计建造水平和设施配置标准,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绿色建造。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善小区功能和环境品质,计划利用三年时间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108个,惠及居民30万户,其中2022年全市计划启动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18个,涉及居民9.2万户。
“十四五”期间,把握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契机,推进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和目标行动,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达到60%以上,推广超低能耗建筑100万平方米以上。继续充分发挥好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双效机制,到2025年完成1000万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节能保暖改造,预计可改善约12.5万户居民的居住条件。持续加强住房质量和安全监管,全面提升住宅工程质量品质。拓展物业管理服务覆盖面,升级物业综合服务品质,大力整治物业领域突出问题,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水平。
优化住房供给结构,不断推动“职住平衡”。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围绕就业中心地区全面增加住房供给,紧密结合人才就业分布配置保障性住房。通过各区市住房供需规模匹配、保障性住房配建,实施职住平衡政策引导,努力推动各类住房空间分布相对均衡,提高住房空间选择的丰富性,进而提高居民通勤效率,促进社会融合。将住房布局和成熟服务配套、公共交通站点紧密结合,推进以交通为导向的TOD开发模式,推动合理通勤时间内的职住平衡。
2021年,青岛地铁已实现南岛片区、市北区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等4个TOD项目落地。2022年,将全力推进青岛北客站交通商务区、滨海学院站、瓦屋庄上盖等9个项目开发建设。近日,作为青岛TOD开发一号工程和低效片区利用重点工程,青岛北客站交通商务核心区正式命名为青岛创新创业活力区,首批项目已启动招标,将于今年上半年全面开建。预计未来三年可拉动投资超百亿元。项目建成后,可为3万人提供高品质居住空间,并提供约7万个就业岗位,成为青岛创新创业的活力源泉。
据介绍,未来,围绕“打造10分钟宜居宜业活力圈,让更多人生活工作在地铁两侧”理念,更多的“地铁新城”将出现。结合地铁三期建设规划项目,多方联手启动了青岛TOD战略规划、沿线土地开发利用专项规划等顶层规划编制工作。通过对全市13条线路、266个站点进行全面梳理,确定TOD综合开发重要站点106处,筛选出重点TOD项目21个,储备TOD项目60余个。目前,已建立了“21+N”重点项目库,力争21个重点项目在三年内全部启动,把每一个TOD项目都打造成“生产、生活、生态”高度融合的微型城市体系,实现带动千亿投资目标,进一步赋能城市更新。(青岛日报李鹏飞)
责任编辑:李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