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合作社“引领”乡村采摘游,即墨区王演庄北村“果园经济”渐成规模

青岛日报2020年9月30日2版

专业合作社“引领”乡村采摘游

即墨区蓝村街道王演庄北村“果园经济”渐成规模

金秋时节,时令瓜果陆续迎来丰收。近日,记者走进即墨区蓝村街道王演庄北村果蔬合作社的大枣采摘园,只见连片的枣树长势喜人,一颗颗果实饱满的枣子等待采摘。

一颗颗红彤彤的大枣寄托着王演庄北村幸福新希望。(资料照片)

“枣树以前都是室外种植,今年新上了大棚,如今已经能吃到个头大如梨的鲜枣了。”原本都在国庆节后成熟的大枣,今年在节前就能成熟上市,这让采摘园负责人毛德进兴奋不已。“新上大棚后,不仅能抓住节假日时机,吸引采摘游客,同时拉长了大枣销售期,预计今年收入将比去年同期增长三成以上。”

令毛德进更为开心的是,今年3月建起的两个大棚,所需资金全由党支部和村庄果蔬合作社筹资兴建,这让他真切地感受到加入合作社带来的利好。

回顾起种植大枣的这些年,已过花甲之年的毛德进感触颇深。“早些年家里有棵大枣树,每到结枣的时候大人小孩都爱吃。”基于此,毛德进萌生了种大枣的想法。1996年,毛德进承包了20亩土地,花了5000多元栽上1000多棵枣树苗,开始种枣之路。然而,因缺乏种植技术、管理不足、遭受病虫害等原因,连续数年枣树收成惨淡。毛德进没有放弃,在找出问题症结后,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借智”方式,先后到泰安、滨州等地取经学习,并出资邀请专家定期到果园进行现场指导和培训。经过不懈努力,枣园种植效益逐步有了起色,同时也在全村兴起一股水果种植热,草莓园、五花果园、桃园……越来越多的果园出现在王演庄北村,“果园经济”初具规模。

为增加村庄集体收入,壮大现代农业规模,使果园走上良性发展道路,王演庄北村因势利导,探索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2015年,由党支部负责人发起成立的果蔬专业合作社,毛德进第一个加入,成为股东之一。有了村庄合作社这个“靠山”,毛德进的步子迈得更大了,这次他盯准了“采摘旅游”这块大蛋糕。

王演庄北村地处青岛半小时经济圈内,距青银高速青岛出站口仅1公里,具备发展城郊观光采摘的有利条件。要想搞活“采摘旅游”,果实品质和种植规模都得提档升级。合作社成立当年,村庄仅用一个月时间,就为大枣园流转出80亩土地。同时,毛德进远赴泰安购苗,种上了名贵稀有品种,口感俱佳的中华大梨枣,还为自己的大枣采摘园注册了“红玛瑙”商标。

现在的毛德进已是“大枣专家”,他将采摘园打理得井井有条,凭借着全生态、无污染、纯绿色的优点,吸引不少青岛地区及周边地市的游客前来采摘。毛德进告诉记者,大枣成熟时,2016年采摘园的日均客流量只有20人左右,到了2019年,客流量增长到了100多人,年销售额也达到五六十万元。

从过去承包的20亩地到现在的100多亩果园,借力合作社组织,毛德进一家走上了小康,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依托果蔬专业合作社平台优势,王演庄北村打造了诸如草莓、无花果等多个形成规模的采摘园,为做好采摘园的“水”字文章,先后投资360余万元,清淤浆砌平塘7处;投资460余万元,整修河道2处;投资60余万元建设灌溉工程1处,保障采摘园日常用水。

“采摘经济”催热了村庄乡村旅游市场,让村民们鼓起了腰包。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全村有100多人从事乡村旅游,收入达到200余万元,先后获得“山东省生态文化村”“山东旅游特色村”“青岛市乡村旅游模范村”等荣誉称号。(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 萌 通讯员 杜 梅 徐 宁)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