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眼金睛”“无电冷藏”……青岛这些“黑科技”助力神舟十三号“稳稳回家”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4月16日讯 今天上午,神舟十三号飞船返回舱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着陆场安全着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平安返回地球,无数国人为之自豪。在神舟十三号“稳稳到家”的过程中,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等驻青科研院所和企业参与其中作出了青岛贡献,而这些来自青岛的“黑科技”已经达到了全球领先水平。

“火眼金睛”看得准、看得远,性能全球领先

“发现243信号”“243信号跟踪正常”……伴随着定向仪提供的信息指令,东风着陆场成功实现了神舟十三号返回舱的“舱落人到”。

作为载人飞行任务的“压轴大戏”,返回舱着陆回收是关乎任务成败的关键一环。在最短时间内发现返回舱并营救航天员,是着陆回收任务的重中之重。而定向仪,就是第一时间精准捕获返回舱标位信号、引导搜救力量快速抵达落点的“火眼金睛”,它由中国电科二十二所研制。

收看神舟十三号“回家”直播的观众会注意到,搜救车上顶着一个“礼帽”,这个“礼帽”就是大显神威的定向仪。据介绍,它突破了测向抗干扰、虚拟极化合成等多项关键技术,设备环境适应性强、平台适应性强,支撑着陆场系统形成了应对返回舱随时返回的能力。在多次天地信标对接演练任务中,其定向精度、作用距离等多项关键指标全面超越国外同类产品。

据介绍,在此次神舟十三号回收任务前夕,中国电科二十二所电波环境保障团队就已全面进入重大任务保障工作状态。他们一方面为神舟十三号回收任务提供空间电波环境态势和异常事件预报预警信息;另一方面为任务系统提供高精度电波环境效应数据,保障航天测控、卫星通信和空间目标监视雷达等系统的可靠运行。

“立体化搜索网络”全程守护航天员“回家路”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成立伊始,中国电科二十二所就承担起了“为航天器着陆回收提供科技支撑”的重大使命。30年来,几代科研人员接续攻关,创造了我国航天器着陆回收史上的多个“第一”——第一台“车载定向仪”、第一台“船载定向仪”、第一台“机载定向仪”。

特别是在我国太空探索进入空间站阶段,中国电科二十二所组织实施多项关键技术突破,开发出新型机载、车载、船载、便携式定向仪,新型模拟信标机,新型航天员电台等产品,使我国的搜救定向技术站到了世界前沿。

不仅如此,中国电科二十二所的技术产品支撑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构建起低、中、高空域搭配,近、中、远程结合的“立体化搜索定向网络”,实现对返回舱从开伞到着陆全过程的跟踪定位,走出了一条具有我国自主特色的航天器着陆回收技术创新发展之路,为航天员安全健康返回发挥了关键作用。

“无电冷藏”保障空间科研样本安全“落地”

伴随航天员一起“回家”的,还有重要的空间科研样本。如何确保样本在返回地球的过程中处在稳定的冷藏环境里?这其中就有海尔生物医疗的“黑科技”。

不管是在地球上,还是在空间站里,冰箱都可以起到冷藏的作用,但是在神舟飞船升空和返回的过程中是没有电的,要保持温度恒定就要靠相变材料来实现。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海涛介绍,海尔生物医疗研制的医用冷藏箱内部有一个相变材料,在神舟飞船返程之前,航天员把完成蓄冷的相变材料从医用冷藏箱里取出来,连同样本一起放到低温保存装置里,带进返回舱。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直接把空间实验样本放在医用冷藏箱里带回来呢?原来,低温保存装置相较于医用冷藏箱更加小巧轻便,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压缩返回舱的总重量,以确保返程途中航天员的人身安全。

原理说起来简单,现实中这项研发却经历了成百上千次探索。陈海涛说,相变材料多种多样,为了找到能够保持2℃-8℃恒温的相变材料,海尔生物医疗研发团队在半年时间里配了几百种材料,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实验,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材料,稳稳确保重要的空间科研样本安全返回地球。(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沐源)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