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历史的画卷,总是在砥砺前行中铺展;时代的华章,总是在接续奋斗里书写。步入两会时间的青岛,正凝聚各方智慧,加紧谋划,同心向前,携手踏上新征程。
1
2022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今后五年,全面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力争生产总值迈上2万亿元台阶,努力打造拥有雄厚实力、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展现国家形象的高能级城市。 ”这一目标任务,对于青岛的城市发展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在全球彰显特色”是市党代会从全省、全国和全球三个维度,对青岛分别进行的定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围绕着这些定位进行了更加明确和清晰的表述,17000余字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出现了10处“世界”、8处“全球”、40处“国际”、22处“中国”、25处“全国”、49处“国家”、30处“省”。也提出了一系列目标:建设全球现代海洋产业中心和现代化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加快培育一批世界级、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打造世界一流湾区,打造世界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实现这些宏伟目标,需要激发全市人民发奋图强、干事创业,勇于拼搏的精神,动员更大力量,携手共进,奋力前行,也需要系统谋划,让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等与之匹配。
2
自4月15日起,26路公交路线进行了优化调整。这一调整优化了香港中路的公交运力配置,降低了线路重复系数,也方便五四广场区域游客换乘地铁。此前,紧邻五四广场的公交站点,可乘线路大多为观光线,难以实现以线网布局增强城市旅游板块与香港中路沿线商业板块的联动性。而26路线调整后,可以接驳一部分乘客至浮山所站点换乘公交或地铁,间接拉动两个板块的相促相融。
26路线调整,是城市公共交通运力配置持续优化升级的缩影。这是青岛地铁集团和青岛城运控股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后,调整优化的首条公交线路,展示了公交、地铁联动共融,积极推动构建城市"大交通"格局的决心。
出了地铁站,“无缝”坐公交……随着地铁线网越织越密,这正是青岛市民日常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公交与轨道交通之间的接驳换乘,能让出行更加方便快捷。随着公交线网不断优化调整,“地铁通达到哪里,公交就衔接到哪里”的愿景正加速变成现实。
3
4月16日上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至此,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已经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183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在过去的半年中,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验证了空间站建造和运营所需的最后几项关键技术,为中国建造“天宫”打下重要基石。飞船返回地球的这一刻,也意味着中国空间站构建第一阶段关键技术验证圆满成功。这半年时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2021年11月7日,三位航天员第一次出舱。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翟志刚和中国首位出舱女航天员王亚平一起出舱的画面令人记忆犹新。 2021年12月9日,三位航天员第一次太空授课,向青少年们演示失重条件下的神奇现象。 2022年元旦当天,神舟十三号乘组第一次在太空跨年,与来自北京、香港、澳门的大学生谈梦想、讲奋斗。日前,航天员们又与美国中小学生视频连线答疑……这些都是中国大国形象的太空展示,也给孩子们心中种下了一粒关于太空的种子。
同时,此次航天员回家,还是一个新的起点,在2022年,我国空间站将全面转入空间站建造阶段,年内预计有6次飞行任务。进取的步伐不会停止,在浩瀚的星辰大海之中,我们的印记将越来越多。
责任编辑/王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