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风潮中的“青岛手造” 青岛首届手造节·产业引领篇④|青岛贝雕

点击图片进入大赛专题,看青岛手造视频,上传作品

编者按:

传统与时尚,厚重与精致,守正与创新,沉稳与活力。在几千年的发展中,青岛的手造业将“传统”与“时尚”融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手造艺术使这个城市拥有了更独特的吸引力。由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指导,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支持,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青岛市总工会、青岛日报报业集团主办,青岛市民间艺术家协会、青岛市手工艺协会、观海新闻、智慧青岛、齐鲁工惠·青岛行承办的青岛首届手造节·青岛手造创新设计大赛火热进行中。

今天起,为您带来“青岛首届手造节·产业说”系列主题报道。看“青岛手造”在新时代里,如何引领产业风潮。

“青岛首届手造节·产业引领篇”丨青岛贝雕

贝壳的种类很多,大的像簸箕,小的米粒,形态繁多,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色彩和纹理也很美丽,有的是很妙的反光体,有的可以磨出多层色彩。贝雕就是选用这些有色贝壳,巧用其天然色泽和纹理、形状,经剪取、车磨、抛光、堆砌、粘贴等工序精心雕琢成平贴、半浮雕、镶嵌、立体等多种形式和规格的工艺品。

早在山顶洞人时期,人们便开始在贝壳上穿孔来用作装饰品。从商代到秦代,人们将贝壳中的一种打磨穿孔后当货币使用。春秋战国时期,用贝壳作为饰品的情况已非常普遍。到了秦汉时期,匠人们将较平整的贝壳磨成薄片,雕刻出鸟兽的图样并镶嵌在铜器、屏风等器物上。宋元前后,贝贴工艺已十分流行,贝雕作品的种类更加丰富,外表也更加美观。



青岛贝雕是以江、河、湖、海中的各种贝壳为原料,借用贝壳的天然色彩、纹理和形体等固有的特点,因材施艺,经过选料、贴片、打磨、粘贴、着色、成型、安装等工艺制作而成的工艺品。贝雕工艺人们以巧夺天工的技法,雕、贴、喷、画并用,汲取传统的国画章法,借鉴牙、玉、石雕等多种技法,雕出规格繁多、花色多样、雅俗共富的半立体或接近立体式的贝雕画,并具有独特的风格。

青岛贝雕工艺品有限公司的前身是1963年成立的青岛贝雕工艺品厂,主营以手工为主的贝雕看盘、贝雕画、贝雕花瓶、贝雕立体件、贝雕座屏等贝雕工艺品。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青岛没有一个综合性的工艺美术品生产企业。但青岛贝雕研究所中的一些成熟项目又正待“下锅”,于是二轻局建议把贝雕研究所的项目与贝雕车间合并,组成一个以贝雕为主的综合型工艺美术品生产单位,青岛贝雕工艺品厂便应运而生。

当时的贝雕产品,以现在的眼光看是粗糙幼稚的,但装璜却十分考究。件件都是仿红木孤角外框,回纹型铜质挂鼻,压板和底板分别延用传统的书画装裱形式,用古色古香的真丝和白缎裱糊。为统一“海味”,字款是用海螺顶刻的。字迹由当时岛城著名书画家杜宗甫先生写好,工人附在磨薄的海螺顶上刻下粘在画面上。这种新鲜的画种在当时年代曾引起不小的轰动,成为一枝独秀的热门画品。

贝雕工艺品的制作较为复杂,优质的贝雕工艺品往往经过装裱,有的还配有底座,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贝雕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一件只有几十斤重的贝雕画,有时需要消耗一两吨制作原料,经过两三个月的精雕细凿才能完成。贝雕的制作,关键在于因材施艺。所谓“材”,即天然提供的材料,依势取形,然后用堆、叠、联、粘等方法,制成成品。手工艺人对贝壳的运用,极其高妙:有斑痕的贝壳,锯成带疤痕的树木躯干;具有螺丝旋纹的贝壳,切成仕女的发髻;利用江瑶贝、银壳贝,制作树叶;利用海螺、鸡心螺的红色作枫叶。还有,葡萄是用贝内层的紫色制作的,衣裙是利用江贝的层层纹理表现的。实在不行,才染上透明色。国画有多少种表现形式与构图,就有多少种贝雕画。装框后灿烂华美,天然贝的组画能永不褪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的贝雕形式更加广泛,有山水、花鸟、人物、立体摆件、螺钿平贴、旅游产品、首饰等。

历经近60年的传承、探索和创新,青岛贝雕工艺品有限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品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公司现有多名国家级、省市级的工艺美术大师和老中青三代雕刻制作大师,先后为毛主席纪念堂、北京国宾馆、人民大会堂、首都国际机场、中南海会议厅等承制大型贝雕壁画及立体大件等贝雕经典巨作。为展现及传承贝雕艺术,、公司特设立大型“青岛贝雕艺术馆”。馆内展示有千余种贝雕作品及国家、省、市级贝雕工艺大师的各个时期创作的贝雕艺术精品。如同一幅长卷,记录着几代贝雕艺人巧夺天工的技艺。



作为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青岛贝雕多次在全国贝雕评比中名列前茅,并先后在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科威特等10多个国家展出,获得极高的评价。贝雕工艺品更是畅销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山东省特别是青岛市作为极具地方特色的政务及商务的首选伴手礼品,也是来山东及青岛游客的首选旅游纪念品。



扫码了解更多大赛详情

(智慧青岛记者 杨娜 赵振宇)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