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4月21日讯 今天上午,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市民政局局长王哲发布《青岛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2021-2035年)》。
青岛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204万
青岛是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目前,全市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204万,老龄化率20.3%;8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31.3万,占老年人口的15.3%。养老服务设施是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的基础,建立数量充足、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养老服务设施体系,事关全市老年人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养老服务设施规划亟待优化完善升级。为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保障养老服务用地供给,市民政局经过前期调研、部门座谈、集中编制、征求意见、修改完善、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阶段,编制完成了《青岛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该规划广泛征求社会公众、相关部门和区市、镇街的意见,全面衔接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与《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及各区已批复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充分衔接。
《规划》六部分明确目标体系
全市人均养老设施用地不低于0.25平方米
《规划》共分为总则、目标体系与分区引导、机构养老设施规划布局、居家社区养老设施规划布局、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建议与引导、实施措施与政策保障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总则。主要阐述了本轮规划的规划背景、规划期限、规划范围、规划依据、规划内容界定、规划原则等。明确了重点规划区域为《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确定的都市区主中心城市,即东岸(市南、市北、李沧、崂山)、城阳、原黄岛区域。
第二部分为目标体系与分区引导。主要阐述了本轮规划的规划目标、指标体系、总体布局与引导。本轮规划的总体目标为建立“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分项目标为:全市人均养老设施用地不低于0.25平方米,床位满足全市城乡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构建区(市)、街道(镇)和社区(村)三级全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设施总体布局为:市南、市北、李沧、崂山以优化提升为主。重点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通过嵌入式、分设、兼容、合建等建设方式保障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落地实施;黄岛、城阳、即墨、胶州以新建为主。严格落实“街道(镇)-社区(行政村)”两级居家社区养老设施建设要求,鼓励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平度、莱西结合实际情况,近期以完善中心城区社会福利院、护理型养老院为主。结合城乡人口分布特点,兼顾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要求,科学配置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第三部分为机构养老设施规划布局。主要阐述了我市养老机构床位规模和规划布局。养老机构床位规模方面,至规划期末全市共需约15.5万张机构养老床位,其中,社会福利院及护理型养老院两类设施共配置不少于1.9万张,除上述设施外的其他养老院需提供床位约13.6万张。规划布局方面,规划社会福利院 11处、护理型养老院29处、其他养老院347处。
第四部分为居家社区养老设施规划指引。主要阐述了我市街道(镇)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村)级养老服务站点建设规划以及居家社区养老设施设计要求。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点建设方面,规划街道(镇)级养老服务中心228处,其中,完善提升162处,新增66处。每处中心拥有不少于10张托养床位,签约家庭养老床位100张以上,每处建筑面积不小于2000平方米。每处社区(行政村)级养老服务站面积不低于350平方米。居家社区养老设施设计要求方面,提出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应设置在地下室、半地下室;二层及以上楼层、地下室、半地下室设置老年人用房时应设电梯等9个方面的要求。
第五部分为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建议与引导。主要阐述了推进适老化宜居环境建设、加强智慧社区与养老服务有效衔接、营造良好的老龄社会文化环境、创建和申报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适老化改造相结合,推动加装电梯、无障碍环境建设,方便老年人出行、参与社会活动。推进社区物联网建设应用,提升社区养老服务水平。加强老年友好型社会氛围营造,扩宽老年社会参与通道。
第六部分为实施措施与政策保障。实施措施主要包括机构养老设施实施措施、居家社区养老设施实施措施和设施功能动态优化措施。要求促进规划有效传导,完善规划调整机制,加强控规层面落实,细化地块审批条件。探索养老服务设施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之间的兼容模式,按规定转换使用功能、复合利用。政策保障主要包括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医养结合、推行智慧监管方式、增强存量利用、建立回顾评估机制等。
《规划》体现“六个坚持”鲜明特点
确保养老基本服务15分钟生活圈全覆盖
据介绍,《规划》体现了六个鲜明特点。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坚持党对养老服务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政府托底保障和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构建政府、社会、家庭共同参与、各尽其责的养老服务基本格局,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充分激发市场的活力。
坚持服务均等、差异引导。推进基本养老服务覆盖常住人口,逐步实现养老服务均等化。着力确保养老基本服务15分钟生活圈全覆盖,提升对独居、高龄、失能失智等重点老年人群的服务能力。加强区域统筹,因地制宜实行分类引导,明确差异化指标要求,形成不同等级养老服务设施相互配套、互为补充的格局。
坚持城乡统筹、补齐短板。强化城市地区优质养老服务资源配置,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倾斜扶持,提升农村地区养老服务能力,因地制宜配置符合农民生活习惯的养老服务设施,促进全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城乡均衡发展。
坚持适度前瞻、底线管控。着眼于我市常住老年人口发展趋势,根据预测峰值合理确定养老服务设施规模总量,预留弹性空间。对于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养老服务设施进行底线管控,通过约束性规划指标明确配置标准。
坚持优化布局、增存并举。结合区域人口特征和发展导向,引导新增养老服务设施向需求集中区域配置。充分挖掘存量设施和空间,深化嵌入式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置,推动存量养老服务设施提升改造,推动养老服务设施资源向社区和村庄下沉。
坚持凝聚共识、多规衔接。《规划》紧扣国家和省、市“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以及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等重大战略,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明确关于养老服务设施布局的相关政策、标准和口径,确保本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层次国土空间规划衔接。
据介绍,下一步,市民政局将按照法定程序,扎实开展《规划》实施的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动态修订《规划》,优化实施质量。一是坚持示范引领和整体推进相结合。定期监测和调度《规划》任务落实情况,遴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街道(镇),开展《规划》实施示范工作,发挥示范点的突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解决关键难题,推动全局工作。二是坚持重点监测和全面覆盖相结合。突出《规划》实施的重点难点,选取关键性的发展指标、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开展重点监测评估,以点带面推动《规划》各项任务指标取得全面进步。三是坚持动态监测和定期调度相结合。紧密衔接《规划》任务,健全统计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统计分析、实地调研、专题研究、第三方评估等手段实施动态监测,健全“动态监测一定期调度一中期评估一总结评估”的常态化工作机制,推动《规划》任务顺利实施、全面实现。(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贾臻)
责任编辑:刘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