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典”论读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自己的读书经历,并站在治国理政的高度反复强调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他要求领导干部一定要把学习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改变“追求享乐、玩物丧志,不好读书;热衷应酬、忙于事务,不勤读书;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善读书;学而不思、知行不一,学用脱节”现象,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积极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

在第27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央视网《天天学习》与您一起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擅用书所引述用典,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读书观,积极参加全民阅读活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让智慧之光照亮我们每个人前行之路!

【释义】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而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在这里,孔子讲了学习的三层境界:知—好—乐。其中“知之”是学习的较低境界,相当于“要我学”;“好之”是学习的较高境界,相当于“我要学”;“乐之”是学习的最高境界,相当于“我爱学”。不同的人在同样的环境下学习效果往往是不一样的,这固然有自身资质不同的因素,但最重要的还是学习态度问题。对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所学的知识才能够入脑入心、灵活运用。

关于学习,孔子还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鼓励学生要勤勉好学,并乐于向学问或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可见,好学、乐学始终是孔子强调的学习要素。

【解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古今中外有所成就的人大都是热爱读书、勤于学习之人。2006年2月17日,习近平以笔名哲欣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短评《多读书,修政德》。文章指出,广大党员干部要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使读书学习成为改造思想、加强修养的重要途径,成为净化灵魂、培养高尚情操的有效手段。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主席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谈到自己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

习近平对读书的执着至少可以追溯到1969年。那年他不到16岁,带着满满一箱子书来到梁家河,开始七年的知青生涯。上山放羊,他揣着书,把羊放到山坡上觅草,抽空就开始看书。晚上回到窑洞,他点上煤油灯,一看就是半宿,第二天早起,吐出来的痰都是黑的。此后,读书这个爱好伴随着习近平数十年,融入到他工作、生活的每一个片段,并日积月累,积淀成为他治国理政的大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坚持集体学习制度,学习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学习各种知识,并且亲自领学、导读《共产党宣言》,为全党做出表率。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新时代的学习动员令:“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踏上新征程,我们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努力营造书香社会,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作者 杨立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