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首次!海尔路-银川路立交工程桥梁墩柱由现浇“升级”为预制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4月24日讯 进入春季施工黄金期,在海尔路-银川路立交工程现场,四个象限区域内的建设工作正同步加速推进,机械声隆隆作响,300余名工人全力赶工期、抢进度,管线迁改、基坑支护、调流路修建等作业全面展开,如同不断升温的天气一样,建设场面也愈发如火如荼。

与此同时,在相隔十几公里远的墩柱预制厂内,也同样是一派繁忙的作业景象。24日下午,观海新闻记者在墩柱预制厂内看到,12根高大粗壮的花瓶状墩柱已经预制完成,依次排放,再过不久,它们将被运输到工地现场依次进行安装。

“海尔路-银川路立交工程主桥在全市首次采用装配式预制墩柱,桥梁建设也采用场外预制钢箱梁。除了必须在现场完成的桥墩底座等施工外,其他的全部都在工厂里完成,然后运到现场拼装,形象点说就是工厂‘造配件’,现场‘搭积木’。” 据青岛市政集团第一市政公司银海立交项目部总工李建伟介绍,整个工程总共需要预制26根高度为5.5米至6米不等的预制桥墩,目前已经完成了12根,预计五月中旬将全部完成。

记者在工厂内看到,现场如同流水线一般正在加工桥墩柱,整个过程几乎没有灰尘,也无需大量工人。“瞧,这是钢筋加工区,在这里要完成钢筋的切割等准备工作。”李建伟指着“流水线”的开端说,加工区旁边便是两台钢筋台架,两三位工人正在上面加工着钢筋笼,制造出墩柱的标准形态,制造好的钢筋笼会被运到模板拼装台架上,进行模板拼装。将拼装好的模板连同钢筋笼一起通过翻转台座转成竖直状态后,再用龙门吊将其吊至指定预制台座位置,竖直放置。“接下来的步骤就是用泵车向其内部浇筑混凝土,随后进行极为重要的养护环节。” 李建伟说。

在这个“流水线”的末端整齐放置的12根桥墩中,有的被罩着透明塑料膜,内部顶端还安装有喷淋装置,每天定期洒水养护并防止水分的蒸发。在经过7天的精心养护后,便完成了整个预制生产流程。一个个预制完成的墩柱会被贴上标号,等待着运送到工地并安装在指定位置。

“像搭积木一样建立交桥,需要精细化管理。比如,每块桥墩柱的闭合缝隙误差必须在2毫米之内,这样建造出来的桥梁安全系数更高、质量易保证。不仅如此,预制拼装建造可将串联施工变为并联施工,缩短工期,并具有对周边交通影响小、环境污染少、劳动力减少等优势。” 李建伟介绍说。为了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项目部还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将墩柱预制和吊装的工艺作为科研课题进行研究,现场进行试验验证,进而优化施工工艺。据悉,预计首个预制墩柱将于六月入场进行拼装。

备受大众关注的海尔路-银川路立交工程是东岸城区“三纵五横”快速路网东端衔接节点,是两条快速路相交的转换枢纽,同时也是崂山金家岭金融新区对外出行主要通道,交通地位极其重要。由于靠近青大附院东院,一直以来该路口的交通压力较大。我市结合区域实际及整体规划和发展需求,经过充分论证,最终制定了在节点规划设计“两层苜蓿叶立交”的基础设施建设方案。

与此同时,还创新性采用立交区四个地下空间一体化建设地下交通中心,以“象限图”形式分布的4个新建停车场,将实现互联互通,构建“井”字形地下单向车行环路。停车场将与青大附院东院区的地下空间和地铁5号线无缝衔接,建成后将形成集地下环路、公共停车、地下人行及公共服务系统一体化的交通中心,不仅能缓解市区周边停车难问题,同时也将实现快速路网连接,减轻行车拥堵,提高交通品质,助力周边区域经济快速发展。(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冰洁)

责任编辑:管佳宇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