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迄今已持续2个月,对立阵营会重现吗

俄乌冲突迄今已持续2个月,被认为是冷战后欧洲地缘政治中最严重的事件。

那么,这一冲突是否会导致世界重新出现对立阵营,开启某种形式的“新冷战”?冲突又将如何影响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以及全球治理?美西方是否将加大遏华力度?听听专家们怎么说。

对立阵营会否重新出现

专家认为,当下的国际形势跟冷战时期相比不尽相同,不愿搞阵营对抗是国际社会人心所向。美西方的全球吸引力和政治影响力呈下降趋势,世界重新划分对立阵营的可能性变小。

这是4月7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拍摄的联合国大会乌克兰问题紧急特别会议的投票结果。新华社记者谢锷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蕴岭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不具备当年冷战的历史条件,除了七国集团和欧盟等传统西方势力,世界其他国家保持中立的居大多数,不存在泾渭分明的两个对立阵营。当下发生的不是冷战时期的“谁生谁死”之争,而是俄罗斯与美西方“谁胜谁负”之争。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对记者表示,西方虽在某种程度上复制冷战时期的一些做法,但其目前的对俄政策与当时对苏联和东欧的政策有所不同。从联合国投票可以看出,目前并未形成对立阵营。他认为,短期内很难出现两个实力相当、安全上对抗的平行体系。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亚所副研究员康杰认为,美西方与俄罗斯对峙不是“新冷战”。他表示,西方对俄制裁只是霸权“群殴”,不是集团对抗,反制裁国家与反俄国家并未形成相对立的政治和军事阵营。

康杰认为,俄乌冲突使得波兰、土耳其、日本、澳大利亚等中等强国的地区影响力和机会主义上升。

但是,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目前国际形势的发展来看,不排除世界陷入一场“新冷战”的可能性,尽管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一些反华势力正处心积虑地构建反华联盟。西方或多或少在用冷战思维来处理当前的国际矛盾。

全球化将如何演变

专家们认为,俄乌冲突爆发后,美西方试图对俄罗斯进行孤立和围堵,但由于俄罗斯是世界主要大国之一,西方的孤立和围堵将进一步加剧逆全球化趋势,也将使联合国、世贸组织、二十国集团等全球治理机构效能降低。全球治理的区域化、集团化、碎片化将更为凸显,非西方全球治理机制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

2010年4月22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一名男孩观看一个地球仪。新华社记者朱炜摄

康杰指出,美西方利用作为全球经济基础设施(如SWIFT系统)维护者的特权打压对手,实际是以国家安全逻辑压制全球化赖以维系的资本逻辑。他认为,未来全球化可能具备多重特征:一方面,以资本自由流动、生产要素全球配置、商品服务自由贸易为特征的旧全球化,仍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维系;另一方面,美西方未来会更多将全球化和相互依赖关系武器化,利用全球化内在的不平衡性谋取利益。全球化在关键技术和新兴技术、数字基础设施等领域,可能回落到以国家和国家集团为主体的传统地缘经济范式。

崔洪建认为,西方制裁俄罗斯对未来全球治理的破坏性较大,全球化或许蜕变为区域化、集团化,用政治认同和政治集团来划分经济分工,经济活动的政治属性越来越强。

他认为,未来在传统贸易和中低层次的投资领域会保有基本的全球化属性,但在中高端产业、供应链等方面,集团化会越来越显著。

还有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各国将竞相建设自己的经济体系和地区商业联盟,全球经济力量平衡将重新配置。

世界多极化如何演变

俄乌冲突爆发前,国际局势已处于动荡变革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俄乌冲突爆发后,专家们普遍认为,世界的多极化趋势不可阻挡,但在发生俄乌冲突后会呈现一些新特点。

张蕴岭指出,世界不会形成由美国完全主导的国际格局,而是呈现多样性特点。相当一部分国家脚踩多条船,不愿选边站队。欧洲国家会更抱团,但像白俄罗斯、塞尔维亚、匈牙利等国家不会倒向西方。

康杰认为,从长期来看,世界多极化趋势不会改变。美国拼凑的对俄制裁的“大西方”只是两个传统小圈子,即北约和亚太同盟体系成员。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土耳其、沙特、墨西哥、阿根廷等二十国集团国家,除新加坡外的东盟国家,中亚、中东、非洲、拉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均未追随。

崔洪建预判,从短期看,欧洲依然会保持欧俄能源合作与对华经贸关系,但欧洲战略自主的优先选项顺序发生变化——优先去除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加大对美国的安全依赖。

2020年9月22日,一名安保人员在位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内执勤。新华社记者王迎摄

鉴于历史的发展有很强的惯性,大国的彼此认知是相互强化和相互塑造的。崔洪建指出,中美如何相处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未来全球格局的走向。如果中美缠斗不休,客观上将迫使世界走向两极对立;如果中美在窗口期斗而不破,那么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态势就会增强。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