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吊林立,车辆来往,远程监控,自动运转;巍巍《大港》,一部现代工人创新传奇在青岛港落地,又通过广播剧传递到听众耳边。由山东省委宣传部、青岛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品,青岛市广播电视台录制的三集广播剧《大港》在中央、省、市级媒体、各门户网站及新媒体平台矩阵式上线后引发强烈反响,“连钢创新团队”建设国际水准高科技港口的故事呈现了现代工人勇挑重担、敢于争先的精神,也为“山东港口青岛港”这一光荣的工人团队注入了全新的精神内涵。4月26日,岛城媒体走进山东港口青岛港采访,“连钢创新团队”成员现身说法,在现实与艺术创作的映照中分享“我如何融入‘团队’”“我如何理解‘我们’”,展现“团体精神力量”。桥吊技能大赛“三冠王”张大龙亲历了从“低头工作12小时”到“远程自动控制”的发展阶段,作为港口工人的中生代,入港十几年的他深刻感受到了国家经济发展与港口发展的同步脉动,在倾听《大港》的同时也把自己的工作融入《大港》的剧情里。“我就是保证码头顺利运作的一块基石。”
讲述港口工人自己的故事
广播剧《大港》创作期间,主创团队深入港口,采撷“连钢创新团队”奋斗故事,着力呈现全自动化码头建设的创新历程、奋斗历程。剧组录制了一千多条现场的声音,从海浪、海鸥到工作环境声音、办公室电磁声,以大量真实的背景音展现工业环境,配以港口工人攻坚克难的故事,码头建设的历程呈现在观众耳边。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工程技术部副经理吕向东表示,他用了半个月时间反复收听《大港》,作为“连钢创新团队”的成员他对作品的感受非常深刻,“有句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大港》这个剧确实比较贴合我们工作过的场景,感觉历历在目,张连钢同志带着我们做的自动化码头是个系统工程,工作上的难点、辛苦和危险情况层出不穷,像是剧中呈现的那样,为了给混凝土保温,大家纷纷脱下棉袄。同时,这个剧也展现了我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外方技术封锁的情况下,张连钢同志总说‘外国人能干的我们也能干’,他提倡的‘拼命三郎精神’在剧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拼命干有可能干不好,不拼命肯定干不好’。年轻人要传承这种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这一点《大港》也说得非常好。”
入港17年的张大龙先后从事轮胎吊司机、桥吊司机、集装箱桥吊操作等工作,2021先后夺得山东港口集团三个级别桥吊技能大赛冠军,是第一个夺得年度“三冠王”职工。从早期桥吊四五十米的工作台,到现代全自动化码头的远程操控,张大龙亲历了这一科技创新的过程,“以前的桥吊四五十米高,天天低头干活,新技术把我们从危险的劳动情况里解放出来,半自动化的桥吊可以抬头工作,而且也不颠簸。远程操作更是体现了科技的力量,劳动环境和强度大大改善。”在收听《大港》的过程里,张大龙更深切地感受港口工人的自豪感,“港口工作不只是挣钱养家;说到经济,就看进出口,就看我们港口工人的工作岗位。一个箱子三十吨,一晚上几千吨的工作量,只要为国家进出口作出贡献,就是我的人生意义。”
赓续传统,启迪新人
作为一部优秀的工业题材广播剧,《大港》体现了山东港口青岛港的文化凝聚力。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公司工程技术部张卫副经理表示,“《大港》这个剧跟时代比较契合,体现了我们多少年的凝聚力 ,也是山东港口青岛港的整体缩影。”张卫以剧中女性角色、“连钢创新团队”唯一一位女工程师李永翠为例,“小女孩个不高,很瘦,当时爬到桥吊上她很紧张,没爬过那么高,码头现场上面也有风,我们团队也上去陪着她。她为什么要到那么高的地方?张连钢同志要求,要学习流程循环,在家里看模拟肯定看不出效果,我们到桥吊上看实际作业流程,在哪个环节停滞,都一目了然。”追忆往昔,张卫颇为感慨,“《大港》我们收听了好几遍,每次听到那句‘中国人必须有中国人自己的自动化码头’,心情都比较澎湃。一听到那些情节,我们脑海里都切换到亲历的那个画面。”
《大港》播出后获得了全国听众的喜爱,也得到了青岛籍演艺明星的推荐,更让忙碌在全自动化码头的建设者们身临其境。22岁的杨庆朕是一位优秀的船舶指导员,也是青年职工的代表。“我在家里听了《大港》很多遍,对我影响很深的是张连钢同志的精神。他明知道自己患有肺癌还坚持工作,内心有着强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直坚持到项目成功才去做第二次手术,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李永翠工程师爬上桥吊,研究出来自动系统新轨道,展示了当代女性在创新团队中的地位,这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并将它更快融入集团和公司各项工作当中。”随着《大港》在听众里的传播,一批批港口工人赓续传统,为青岛现代化港口产业创造更大荣光。(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米荆玉)
责任编辑:单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