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终极使命,是养出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而不是一个“懂事”的空心人。
前几天去表姐家,目睹了小外甥的“难”。
因为家里来客人,所以妈妈要求他关掉网课,过来帮忙。
摆好拖鞋,去厨房切水果,还要负责陪客人的小孩玩。
客人的小孩2岁多,玩心很重,一转眼的工夫就把他辛苦拼的乐高模型弄烂碎了一地。
妈妈安慰他说“没事,到时重新拼就行”,他不好再说什么,只能任由对方在他床上跳来跳去。
客人离开时,不忘夸表姐有个听话懂事的孩子,很有大哥哥的风范。
可我却分明看到小外甥的委屈和无奈。
这种不能抗议,甚至要逆来顺受的“懂事”,真的好吗?
我一点都不这么认为。
01.
讨人喜欢的“懂事小孩”,内心有多苦?
想起《超级育儿师》那个叫小小的女孩。
三年前,为了能接受更好的文化教育,她随奶奶来到大城市的姑姑家。
因为离开父母寄人篱下,刚上小学的她,多了一份同龄人不具备的“乖巧”。
奶奶冤枉她,打骂她怎么能顺便把剪刀给表妹玩。
其实她拿剪刀是想给表妹剪纸,但为了避免冲突,她选择默默忍受,不作任何辩解。
3岁的小表妹有样学样,对她拳打脚踢,她笑嘻嘻地逃开,从不还手。
见姑父下班回家,她打招呼主动示好,就算被对方忽视也只是笑笑。
到了饭点,其他人都坐在桌前等着开饭,只有她一个人忙里忙外,摆筷子,添饭。
和爸爸通电话,她报喜不报忧,似乎在姑姑家里发生的一切事,都跟自己无关。
看到她这么懂事,拼命讨人喜欢的样子,观察员兰海无比心疼:
“(小小)她每天恪守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只有让所有的人都满意了,她才能够留在这个家里。”
换句话说,她是在用自己的“懂事”,换取别人的认可和接纳。
她开不开心,难不难受,没人关心,只有别人理所当然的呼来喝去。
的确,在传统观念里,听话、乖巧,是“好孩子”的标准,被喜欢和推崇。
但总被要求懂事的孩子,他们的痛苦和绝望,又有多少人理解和体谅?
有个妈妈求助资深心理师,问:我女儿那么懂事,性格开朗又阳光,怎么就抑郁了?
跟女孩深入沟通后,心理师得知:
女孩知道妈妈生活不易,所以“逼”自己做个乖孩子:
努力读书,用100分讨取妈妈的欢心;
妈妈对她发火,她主动安慰妈妈;
遇到难事,不说憋在心里。
所有压抑和伪装,积攒到一个极限,终于压垮了她的神经,摧毁了她的理智。
孩子不哭不闹,不是什么好现象。
他越懂事,越没有机会做真实的自己,越活越绝望。
02.
90%的孩子,都希望自己没那么“懂事”
心理学者武志红说:“好孩子易有两个恶果:叛逆期推迟和缺乏生命力。”
电影《七月与安生》中的七月就是这样的女孩。
从小乖巧听话,什么事情都顺从父母的安排。
高考填报志愿,她喜欢文学,父母却以“将来工作好找”为由,说服她主动改填经济学。
明明想出国看看外面的世界,可父母觉得好女孩不该远嫁,也不该远游,她也就放弃了。
直到遇见了安生,见识到安生叛逆个性背后的自由。
终于意识到自己的未来不该是“26岁和男朋友结婚,27岁生小孩,30岁买房子”。
所以在婚礼前夜,她大胆做出决定:要未婚夫逃婚,自己也可以“叛逃”。
从前不敢做的事情,她花了将近三十年的时候才胆敢尝试。
只是一切在父母看来,都成了她任性、疯狂的指控,殊不知,这不过是迟到的中年叛逆而已。
七月的扮演者马思纯这样点评:
“越是小时候被禁锢太久的小孩,长大之后越需要释放,也特别容易就放肆了。”
深以为然。
“懂事”,是大人给孩子提供的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
当孩子被要求“懂事”时,往往夹杂着父母内心深处的焦虑和恐惧。
担心孩子不乖,做事和大人的期待不同,会让自己的处境难堪,让外界误以为自己不懂教育。
可事实上,多少像七月这样的过来人,真心愿意一直活在父母赋予的标签里面?
他们有自己的独立意志,有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有梦想的快意人生。
如果可以,他们宁可选择像安生那样“野”一点,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由自在。
比起更讨喜的“乖巧听话”,他们更渴望的是没那么“懂事”时依旧被理解、被无条件地爱着。
03.
允许孩子“不懂事”,是最高级的教育
最近看到一个新闻,真觉得魔幻。
30多岁的男子贾某,因父亲打骂自己饲养的宠物狗激化了矛盾,父子俩发生了争执。
争吵中,年过花甲的父亲拿起皮带,用坚硬的皮带扣狠狠击打他的颈部和背部,毫不留情。
可贾某始终没有还手,反倒用玻璃水杯和烟灰缸砸向自己,最终不幸身亡离世。
评论区里,充斥着各种不可思议:
“爹都61了,还要干涉30+的孩子养的宠物,这个爹太可怕了。”
“多大的人了,还像个小孩一样被父亲那样子打?”
“真是愚孝啊,不敢还手,只能自残。”
的确,类似这样的悲剧太多太多了,无疑为父母们敲响警钟,发出灵魂拷问:
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让孩子活得自由、健康和快乐?
无非就是不要老拿“懂事”来规范他,而是允许他有自己的想法、个性和规划。
1、尊重孩子有自己想说的话,想表达的声音
奥运冠军隋文静在一次采访中,谈及父母对她的尊重和支持。
小时候家里条件不是特别好,可她却敢想敢说,当着全家人的面说想学这学那,什么都想学。
父母没有责备她不懂事,或怪她不为家里的情况着想,而是鼓励她热情接受生活的一切。
所以当她选择走上花滑这条路,内心感受到的是自在。
即便挑战多多、困难重重,她也能够坚定地为自己负责,享受在冰场上舞蹈的每一个时刻。
好的教育,是父母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理想的、包容的环境,允许孩子表达自己。
让他变成自己,远胜变成父母要他成为的那个人。
2、接纳孩子最真实的个性,不轻易下标签
读《慢养》时,很佩服黑幼龙和妻子李百龄对女儿的教养方法。
女儿一向个性十足,我行我素。
别人投诉他家女儿太“野”,他们却坚持“教养孩子要照他们的个性因材施教”。
这种充分信任女儿的教育,不仅让女儿早早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很独立自主。
就算谈恋爱,结婚生子,婚后从事什么工作,都是自己说了算,也没让父母烦心。
乖巧懂事并不是孩子的唯一标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态度,想他走对自己的路,自由自在探索自己的人生。
就请放下一切标签和界定,接纳他的本相。
越是有自己的主见和格局的孩子,越懂得将人生主动权紧紧拽在自己手里,不畏困难和挑战。
3、孩子的未来人生路,让他说了算
很多时候,父母习惯以自己过来人的视角,试图给孩子定下未来的发展目标。
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孩子也有自己想要过的人生,很大程度都跟父母期待的不一样。
像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里的好学生法罕,如果听从父母的话学工业设计,大概率也能找到好工作。
可他志不在此,只想当一名野外摄影师。
虽然曾被父母指责,怪罪,但他终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打消父母的顾虑,人生过得幸福美满。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前提是清楚明白孩子自己想怎么走,怎么发展,然后陪他一起未雨绸缪。
04.
现如今,孩子的生存环境变了,父母也应该做出改变。
父母的终极使命,是养出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而不是一个“懂事”的空心人。
所以从今天起,放下过去的固执和偏见,好好看看孩子最真实的样子。
唯有尊重、接纳和放手,才能滋养孩子的人生,将他一步步指向更光明的未来里。
请相信,孩子活出自己,自由自在地享受属于自己的人生,才是父母给他此生最美的祝福。
责任编辑: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