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教育部要求9月起中小学生要学煮饭”的话题上了微博热搜。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
“劳动课成独立课程”唤醒了很多人的童年记忆,尤其是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在网上有人调侃:“还记得你的劳动课干什么了?是不是去老师家地里掰棒子了?”调侃背后是真实的生活。笔者小学时就有这种经历,有的民办教师家里有农田,有时就借劳动课之名,让学生到他家地里干农活。很多在城市里长大的人也记得,大多数时候,劳动课也只存在于课程表上,总有语文、数学等科目的老师来“抢占”。后来,独立的劳动课干脆消失了。这样的记忆,是有着鲜明时代背景的,它们逝去已久,但至今回味起来仍五味杂陈。
此番“劳动课成独立课程”,显然不能只在课程表上恢复。教育部此次推动的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教学改革。根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劳动课程分为四个学段,1至2年级为第一学段,3至4年级为第二学段,5至6年级为第三学段,7至9年级为第四学段。共设置10个任务群,小学1至2年级要完成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共5个任务群。这种劳动教育,将贯彻9年义务教育的始终。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多年来我国教育的一贯目标,也是家长所真心期待的。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增强生活能力等角度看,劳动课的独立开设都是合理且必要的。这些年,很多学生出现了不会劳动甚至厌恶劳动的问题,家长也希望改变这种现状。就此而言,课程改革与家长期待可谓同向而行。但也要看到,将独立劳动课落到实处,仅靠一纸文件是远远不够的,不仅需要补齐短板,也要有新思维、新方式。
一方面,学校要切实承担起相应的主体责任,开齐开足相关课程,不得挤占和挪用课程时间。正因为亲身经历过劳动课是如何“名存实亡”的,所以家长普遍有这样的担心。学校需要在完善硬件设施基础上,做好师资配套,保证教学质量,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部分学校管理者也必须转变思维,毕竟有的学校连上个体育课都担心学生受伤,现在劳动课又来了,会继续畏手畏脚、得过且过吗?
另一方面,劳动课重在培养能力而非“完成任务”,要谨防其异化为“家长作业”,从而增加家长负担。在网上,“劳动课成独立课程”这一新闻后面的一条热评是“请在学校内完成”。近年来,我们看到不少作业都沦为“拍照上传”的形式主义。比如,让小学生煮饭炒菜,学生其实只站在灶台边摆个姿势,操作的仍是家长;让学生养鱼、养禽,家长就得跑去买鱼苗、鸡苗和相关设备……这一过程中,家长当然也存在“大包大揽”的问题,但学校以作业代替教育的操作问题更为突出,假如在学校内就可完成,家长根本不会代劳,又哪里用得着叫苦?
劳动课作为独立课程,是教育部门重视的体现,但重视只是一个起点,还需要落地落实落细。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劳动课所培养的应是学生健全的人格,通过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来获得乐趣,从而加强对于劳动的尊重和热爱。让劳动课收到实效,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都转变思维,告别不考试就不重视,一考试就朝“应试化”扭曲的惯性。如此,劳动课才能更有意义、更有成效。
责任编辑/王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