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评说 | 让人才与城市共同成长,双向奔赴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一座城市要快速发展,当然离不开人才,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让来到这座城、留在这座城、扎根这座城的人,生活更幸福,人生更美好。城市与人最好的关系,是共同成长,双向奔赴,不断向上。如今的青岛,正走在这样一条青春大道上。

1

下好发展“先手棋”,必须先下好人才“先手棋”。5月6日上午,青岛召开新闻发布会,全面介绍了《关于实施新时代“人才强青”计划的意见》的相关内容。该意见是青岛市在人才政策方面的创新举措,是一个综合性、纲领性人才政策文件。其中一大亮点,就是突出人才与产业的“适配度”,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引才育才。近日,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了24条产业链,意见紧扣24条产业链推出一系列人才支撑计划,用高质量的产业链聚集高质量的人才链,用高质量的人才链来赋能高质量的产业链发展。

城市引才,既要量力而行,也要量体裁衣,让引才政策对接城市发展需求。这方面,青岛做出了不少积极探索。此次明确提出“高端引领”,围绕高端人才示范引领作用,梯次实施顶尖人才、高层次人才、未来之星等高端人才计划,还提出技能人才培育计划,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高超的技能人才队伍,都是围绕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而展开。青岛人才最大特色是海洋人才、海外人才、产业人才,实施这3项人才计划,将助力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现代产业先行城市。在具体工作中,也需要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不断提升人才开发、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增强城市人才整体活力和竞争力。

2

年轻人代表了城市的未来,城市里年轻人面貌如何,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城市气质。日前,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优秀代表名单发布,青岛工贸职业学校2019级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修宇航成为岛城唯一上榜者。在人们的目光总被名校、明星等吸引的时候,一名中职学校学生的获奖似乎激不起太大水花。这样的“标签化”是不合理,也是不公平的。事实上,这个18岁女孩的故事颇为动人。原本成绩平平的她,凭借日复一日苦读,成为班级的学霸。因为家境寒微,她常常在假期打工,一天打三份工,照顾家人,给自己赚饭钱。她爱运动,爱实践,不服输,肯吃苦,如今获得了这一国家级奖学金“加持”……她身上的奋斗精神,令人动容。

修宇航同学显然是这座城市中的人才。她的背后是职业教育近年来蓬勃发展,逐步进入提质培优的快车道。人生路上,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希望今后有越来越多的“修宇航”涌现,在职业教育沃土中茁壮成长。目前,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省市层面,关于职业教育的利好不断出台。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已经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职校学生的诸多“天花板”逐渐被打破,更美好的未来就在眼前。

3

近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根据不同学段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等学段目标,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相关消息迅速被顶上热搜,不少70后、80后网友亲切高喊:“多年前的劳动课,如今又回来啦!”而话音未落,一些地区中小学已经在给学生布置“劳动内容”的家庭作业了。

中小学生,要学煮饭、种菜养禽、修理家电……这听起来很有趣。当然,劳动课绝非“有趣”那么简单,而是教育部推动的一项实实在在的教学改革。这些年,很多学生出现了不会劳动甚至厌恶劳动的倾向,家长也希望改变这种现状。也要看到,政策发布只是起点,关键还在于落实。学校要切实承担起相应主体责任,开齐开足各类课程,不得挤占和挪用课程时间。同时也要谨防以作业代替教育,甚至异化为“家长作业”,增加家长负担。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劳动课要让学生过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获得乐趣,从而加强对于劳动的尊重和热爱。只有时刻铭记这一点,才不至于跑偏。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多年以来我国教育的目标,教育部门、学校和家庭可以同向而行,形成合力。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