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力争年内实现高新区全域覆盖,3年内建设10个左右“园中园”

力争年内实现高新区全域覆盖,3年内建设10个左右“园中园”

青岛新规推动国家高新区建设“提质扩容”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5月10日讯 国家高新区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火炬”和“引擎”。“火炬”亮不亮、“引擎”强不强,关系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质量。

5月10日上午,我市召开2022年青岛市国家高新区管理专题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发布《青岛国家高新区分园区(培育)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试行)》)和《青岛市科技创新产业园区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实施细则(试行)》)。市委常委、副市长、高新区工委书记、高新区专委会主任耿涛出席会议并讲话。

根据《实施方案(试行)》,我市将建立高新区“一区多园”梯次培育体系,实现青岛国家高新区全域覆盖和提质扩容发展。根据《实施细则(试行)》,我市将围绕24条重点产业链部署,紧扣重点低效片区(园区)开发建设,3年内建设10个左右青岛市科技创新产业园区(简称“园中园”)。

一季度高新区发挥“领跑”作用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两会胜利闭幕以来,涉及人才、产业等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接踵而至。青岛国家高新区作为青岛的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和开放高地,是贯彻落实全市决策部署、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先锋军”。

在2022年青岛市国家高新区管理专题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高新区“一区多园”各园区围绕贯彻落实全市重大决策部署和一季度园区双招双引、实体经济发展、产业链培育、科技创新等情况,说工作、摆问题、找原因、亮目标、谈打算。

从各园区一季度的发展数据来看,青岛国家高新区在全市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方面确实起到了“领跑”作用。以胶州湾北部主园区为例,一季度,主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21.1亿元,同比增长16.3%,跑赢全市(6.1%)10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27.8亿元,同比增长14%,亦远超全市平均增幅(6.8%),其中,四新经济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50.3%,增长66.2%,实现“开门稳”“开门红”。此外,主园区一季度签约引进优质项目27个,总投资66亿元,其中,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项目6个,亿元以上项目5个。规上企业研发费用达到4.2亿元、增长25%以上,发明专利授权总量达到2454件、增长34.4%,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收增长31.6%。

培养“后备军”扩容

目前,青岛国家高新区已形成“一区九园一带”发展格局,总规划面积达到467平方公里。在今年年初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2021年度全国157个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青岛国家高新区位列第16名,比上年度前进4名。不过与全国排名靠前的国家高新区相比,青岛国家高新区还存在经济规模和体量偏小、资源集聚能力不足、新培育引进的大企业大项目偏少、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新兴产业引领作用偏弱、营商环境仍需提升等问题。

为推动青岛国家高新区提质扩容,此次会议发布了《实施方案(试行)》。根据该文件,我市将建立高新区“一区多园”梯次培育体系,实现青岛国家高新区全域覆盖和提质扩容发展。按照要求,申报“培育园区”,应满足空间布局相对集中、产业基础较好、政策体系完善、创新能力较强、引领带动作用突出等条件。经认定的“培育园区”,可以同等享受青岛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相关政策措施。对于培育成熟的园区,择机报科技部火炬中心,正式纳入青岛高新区“一区多园”。

打造“尖兵”提质

针对我市科技园区普遍存在“链主”企业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空间利用率低、科技服务能力差、人才集聚度欠缺等问题,我市出台《实施细则(试行)》,紧扣市重点低效片区(园区)开发建设,计划3年内建设10个左右青岛市科技创新产业园区(简称“园中园”),建设成为集产业链集聚、企业培育、科技服务、金融支撑、创业孵化为一体的专业标杆科技创新产业园区。

根据《实施细则(试行)》,“园中园”分为专业科技产业园和都市科技创新园两种类型。专业科技产业园主要布局在具有较好产业基础的区域,聚焦1个主导产业,由园区龙头企业发挥引领辐射作用,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组团发展,实现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都市科技创新园主要布局在中心城区(老城区),聚焦1-2个主导产业,依托园区专业化运营管理机构,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打造创新创业青年人才集聚高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街区。

据了解,从存在形式上来看,“园中园”是要素俱全的科创“微生态”;从功能上来讲,它犹如一支“尖兵”,要通过其带动作用,把国家高新区这个“先锋军”打磨得更加“尖锐”、更加“锋利”,使其真正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劈波斩浪的“利刃”。(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沐源)

责任编辑:郝媛媛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