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在身边 | 点亮残疾人的幸福之灯!她是120多个特殊孩子共同的“崔妈妈”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5月16日讯 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她推己及人,爱心帮助残疾人孩子就业;因为一份爱心承诺,她数年如一日,给残疾孩子如母亲般的关爱,帮助他们找回久违的自信与笑容,在青岛,有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大家庭”,120多个特殊孩子有着同一个“妈妈”,她就是市北区春雨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负责人崔永兰。

爱心点亮残疾人的幸福之灯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自身渴望融入社会、展现自我,希望过上和健全人一样幸福的生活。但作为弱势群体,又不得不面对就业难度大的现实问题。解决好残疾人群体的就业,关系到残疾人和他们家庭生活的幸福指数。”

因为自己是残疾人,所以崔永兰对于这段话的理解也就更为感同身受、更深刻。

20多年前,崔永兰在一家印刷厂打工,但不幸被飞速运转的机器吞噬了4根手指,左手虽然保下来了,但已看不出手掌的原来形状,血肉模糊的一瞬间,恍惚之间,她仿佛看到自己的梦想大门正在慢慢关上,感觉黑暗的投影像一把死神之刀扎进心里。怎么工作,以后的日子还怎么过?感到人生路上,出现了两条岔道,让自己无法选择。倔强的她不甘被这飞来横祸所击垮,咬着牙暗暗下定决心, 一定要依靠自己掌握的技能自主创业。买机器、租门头、接业务、没日没夜地加班……时光没有辜负崔永兰的努力付出,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她创办的利莱印务有限公司业务逐渐走上正轨,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因为自己的特殊经历,崔永兰专门对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进行了了解。他们有的年龄虽然已经到了成年人,但智力水平如同几岁的孩子一般,父母几十年都要陪伴在身边,虽是悉心照料,背后却以泪洗面,苦不堪言,孩子们的就业问题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尤其是相对于肢体残疾人,智力、精神残疾人的就业机会更加渺茫。其中,仅市北区现有2.6万余位持证残疾人,有就业能力的超过1.2万余人。他们中的大部分智力、精神残疾人由于其民事行为能力部分甚至全部受限,只能依托父母的庇护,宅在家中“终生啃老”。

因为自己有过同样的不幸,更懂得残疾人家庭的不易。所以帮助这类特殊人群走出家门,解决就业,融入社会,成了崔永兰的下一个重要目标。

当时,青岛市出台了关于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相关文件,为符合辅助性就业的智力、精神及重度肢体残疾人投社会保险、支付劳动报酬。抓住这一有利时机,2015年4月,在市残联、市北区残联的大力支持下,崔永兰创建了市北区春雨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开始向社会招聘以智力、精神障碍为主并且有一定工作能力的残疾人员,帮助他们通过辅助性就业政策,走出家庭,学会技能,实现就业。

坚定承诺一定会照顾好孩子们

中心成立了,可怎么才能让家长放心地把宅在家里多年、不愿意接触社会的孩子送来呢?面对心存疑惑的家长们,崔永兰坚定地承诺:“放心吧,我一定会尽心照顾好他们的!”说到做到。

每天早上,崔永兰总是第一个来到位于重庆南路69号的春雨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打开门微笑着迎接每一个前来学习、工作的孩子。定期会在家长的微信群里分享孩子们一天里的变化:以前爱跟别人闹脾气的小平学会了静下心来做慢活儿;老爱忘事儿的小红学会了数数和分装刀叉;爱捉弄伙伴的小雨学会了关心帮助好姐妹;沉闷少话的鹏鹏变成了爱跟同伴拉呱的“话唠”……考虑到特殊员工的不同实际情况,中心还采取了弹性工作制度,让每个人都能在放松、舒心的状态下投入学习和工作,每天工作4-6小时,残疾员工们生活上有了规律,都有了归宿感,有时都到下班时间了,好多员工仍舍不得离开。

正是这种细致贴心的照料,中心的孩子们一天天发生着变化,在家里不仅愿意跟父母沟通了,还会主动抢着干家务活儿。看着判若两人的孩子,家长们欣喜若狂,他们最常对崔永兰说的一句话就是,“谢谢您,帮我改变了孩子!”

为了让孩子们真正“靠自己双手吃饭”,崔永兰和技术指导老师团队手把手地辅导残疾员工们学习纸袋穿绳、成型,纸盒成型、糊纸盒、排废、包装、印品粘贴、印品封装、折页以及工艺品制作等技能。说实话,要让这些残疾人儿童真正学会技能很不容易,常常是刚教会的技能他们一转眼就忘得一干二净。但崔永兰永远对孩子们保持耐心,不急不躁、一遍又一遍地演示。

依据国家对智障残疾人划分的级别标准以及他们的实际适应能力,春雨助残中心对招聘的残疾人实行“量身定岗”,“工疗娱疗相结合”,按智力情况安排工作,安排二级智障人给纸提袋穿绳,安排三级智障人折纸袋,安排四级智障人给纸袋刷浆糊,这些看似极为简单的手工操作,对智障残疾人来说就像是一座大山,往往是讲了无数遍,智障人依然记不住,操作起来更是困难。为此,春雨中助残心专门组织了有耐心、有亲和力的老师,手把手地“单兵教练”。但是一开始,智障残疾人大多都存在性子急、脾气大、没耐心的问题,对反复操作同一个动作极容易出现焦躁不安的情绪。

二十八岁的智障青年小董,因犯有癫痫病,动辄在家里大发脾气,父母束手无策。春雨助残中心的老师们安排他在车间里折纸袋,因连连失败,他就在车间里大发雷霆,将未折叠的纸袋一个接着一个撕得粉碎,给工厂带来了经济损失,自己气呼呼地坐在凳子上大喘粗气。而另一个智力障碍青年还动手打了指导老师,老师受不了这份屈辱,执意要辞职回家,崔永兰只能耐心做老师的劝导工作,反复讲解帮助残疾人的意义。也正是崔永兰的耐心与坚守,一个个指导老师心甘情愿留下来,帮助这些孩子一起成长。

这些年,崔永兰和春雨助残的老师们,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创新了智障残疾人管理《三合一工作法》。所谓“三合一工作法”就是将对智障人的教育、活动和褒奖三者紧密结合,真正体现了智障残疾人在生产技能提高和他们的自身价值;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增强智障人的社会参与感;通过表彰奖励较好地体现了智障残疾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尊严。

让春雨成为照亮别人的一束光

霍金曾说,“无论命运有多坏,人总应有所作为,有生命,就有希望。”这是崔永兰最喜欢的一句话,她也把这种人生态度传递给了孩子们。

日常工作中,她经常组织残疾员工们开展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一起去葡萄架下摘葡萄,去崂山采摘樱桃,去公园赏菊花,一起去吃农家宴,一起唱歌运动……一系列的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融入社会的能力都有极大地提高,从而逐步建立起了积极的生活态度,自信乐观地面对生活。经常性的锻炼培养,让春雨中心的这些残疾员工们不管是否口齿清晰、行动是否便利,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美满的笑容,笑容成了每个人最常见的“表情包”。

让春雨成为能够照亮别人的一束光。多年来,崔永兰不仅自己以实际行动公益助人,还把这种理念传送给更多的人,包括春雨的这些残疾孩子们。她们申请的“智力障碍自立计划”也获得了腾讯公益的大力支持,不仅帮助残疾学员学习技能自食其力,还带领他们一起参加志愿公益活动。每年都会组织自己的这些残疾员工们到养老院看望老人们,看望社会上的其他残疾困难人士,带领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志愿者活动:制作工艺品参加慈善义卖,将善款捐赠给更困难的群体;看望肢体残疾人、养老院老人和失聪儿童;参加义务劳动,美化城市环境;参加爱心“义剪”活动,协助理发师给环卫工人理发……近两年,她带着孩子们参加了近百次志愿公益。通过这些活动让他们学会感恩,在自强自立的同时回馈社会,哪怕尽自己一点微薄的力量,为他人治愈心灵的创伤,注入前行的勇气,为社会这个大家庭传播一些正能量。

爱心的种子只播下,就会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春雨志愿者”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如今,已有1000多位爱心人士源源不断地参与到“春雨之家”的志愿行动中:青岛的爱心企业家们相继联系她,将近千份包装盒的订单任务交给春雨就业中心的残疾学员来做;青岛的民间文艺家、手工艺家、书法家、画家纷纷走进春雨中心,手把手教残疾学员练字、画画、做手工;更多的爱心志愿者会在周末或者节假日和春雨中心的残疾学员们一起,参加慈善义卖、探望孤老……

1000余位来自数十个行业的志愿者参与到爱心助残的公益活动中。许多有创意的爱心“金点子”在真诚的交流中不断迸发。在与残疾人的接触中,她发现到有很多适婚年龄的残疾人难觅真爱,和几位有婚介经验的志愿者交流后,专门筹备了首场残疾人相亲会,帮助了近百位残疾人拓展了“朋友圈”,为他们寻觅知音搭建了“桥梁”。

爱心付出必有回报。近年来,崔永兰先后被评为“青岛市文明市民”“青岛市三八红旗手”、“感动青岛”道德模范“山东好人之星”、诚实守信“中国好人”以及全国“好人365”等荣誉,并在青岛市志愿服务节上荣获了“最佳感染力奖”,也成为“大家庭”里120多个特殊孩子共同的“妈妈”。(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任晓萌 通讯员 迟文武)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