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在孩子朋友圈扮演什么角色

本期主持嘉宾



★李克富

【医学硕士,职业心理医生,青岛新阳光心理研究所创始人,青岛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

★兰君

【资深教育主编,青少年成长专家,校长传媒专栏作家,中科院家长学院特邀专家。】

★郭素萍

【崂山区育才学校初中部学生发展中心主任,青岛市优秀教师,青岛市教学能手。】

案例1“别跟我谈异性话题”

中学生笑笑的妈妈:

我的孩子长得漂亮,能歌善舞。上中学后,我对她的异性交往有些担忧,怕学业受影响。但是孩子也不跟我交流,我说什么她都不听,似乎朋友的话才能听进去。我该怎么办呢?

李克富:

在门诊中遇到的每一个案例都是来向我寻求“怎么办”,但我想说的是,心理学解决问题首先是搞清问题是什么,其次是怎么会出现这种状况,第三才是“怎么办”。所以这是一种反向倒推的思路,表面问题背后的真正问题究竟是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是鲜活的,即使是两个出现相同问题的孩子也绝不会有一条相同的锦囊妙计。家长们要有判断的意识和概念,静下心来观察和思考自己眼前的孩子,真正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并且要把自己当自己,划清自己与孩子的边界,而不是去替代孩子。言谈不如身教,温暖的家庭港湾才是良好的沟通基础。另外,在心理学中有句话叫“担心就是诅咒”,也就是说你总是盯着问题,那么就会去求证、就会出现问题,这反映了家长的自信心不足,焦虑太多,不妨反思一下是不是家长自身有了情绪障碍,夫妻关系、夫妻沟通有没有遇到困难?孩子的问题很多时候不仅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庭的问题、成长的问题,家长有一定理论知识后,一定要去多体验,在潜移默化的体验中才能发生改变,孩子的问题淡化了,家庭成员之间的问题也修正了。

案例2“我的事不用你管”

★学生齐齐的爸爸:

我看到刚六年级的儿子经常趁我不注意就拿起手机跟朋友打网络游戏,有时还晚睡玩手机,说他几句他就冲我嚷嚷,我真怕他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交上不合适的朋友、受到不良影响,我该如何引导呢?

★郭素萍:先跟大家分享一个真实情况,在时隔三四个月的时间重新回归到正常校园生活后,很多中学生普遍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这与前几个月一直进行居家学习、人际交往发生变化有很大关系,孩子们在居家期间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对话机制,假如亲子沟通不是很融洽的基础上,又丧失了与朋友对话的机会、向朋友倾吐的“出口”,那么反而会导致孩子盲目地在网络上进行情绪宣泄。前段时间在某学校出现了一个极端个案,孩子受网络交友群的影响,发展到了只要父母一没收手机就离家出走的情况。这就提醒家长,首先要重视朋友的影响,一个有着正直、诚信价值观和正能量的朋友,在关键时刻甚至能拉孩子一把,不把路走偏;其次家长要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想想他玩手机背后的需求是什么,是不是想要寻求理解共鸣、自由地沟通交流?切不可居高临下地粗暴干涉和盲目担忧。

案例3

“我不想被孤立”

★中学生小杜:

即将升入初二了,我对新环境仍然难以融入,但我想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不想被孤立。我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好,所以有些自卑,在交朋友时容易焦虑和敏感,我感觉很矛盾、困惑。

★郭素萍:

就人的天性而言,本能地希望和他人相处融洽,希望自己能在群体中受欢迎;另一方面,如果这种本能发展到极端,就变成了“讨好型人格”,他会不尊重自己,一味去讨好别人。首先我想告诉这位孩子,正确认识友谊是不分贵贱贫富,真正的好朋友都能让彼此舒服地做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一个与父母关系亲密稳固的孩子会拥有这些特质:能享受他人的陪伴、能与别人分享与合作、有同理心和自控力、能读懂他人的情绪、信任他人、相信自己会被挂念;第二,鼓励在友谊中付出,不能只索取;第三,孩子们之间可以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一起参加课外培训,一起进行户外活动、社会实践、体育运动、相互串门做客等方式,来搭建沟通的桥梁、建立密切关系。

案例4“妈妈,我在幼儿园没有朋友”

★幼儿园大班小豆的妈妈:

上幼儿园的儿子有一天悄悄对我说:“妈妈,我在幼儿园朋友很少的……”孩子的话对我来说像针扎一样疼。我的孩子从小性格有些内向,平时去公众场所玩我也是时刻关注、怕他遇到“小霸王”受欺负,自己的休息时间几乎都用在帮孩子建立他的小社交圈了。

★兰君:

当一个孩子由家庭进入到幼儿园的小社交圈时,家长最重要的就是提前植入,多提供孩子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让孩子活在优秀的、榜样的“人堆里”。比如几个家庭带着孩子一起聚会、外出游玩;放手让孩子到公共儿童区域玩耍,即使遇到矛盾冲突也无需立刻出头过分保护;与孩子练习分享和合作;给孩子讲讲爸爸妈妈小时候交朋友的故事……这些都是帮助孩子培养交友能力。记住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和自信、不比较不评判是重要的,尤其是孩子进入小学阶段后,如果不想再依赖父母的帮助,那么强势和“包办”家长一定要及时退场,不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从心底容许孩子对同学有好恶感,放手让孩子自己在同龄群体中成长,收获经验教训。

案例5“别对我的朋友评头论足”

高中生婉婉:

我觉得父母对我交朋友要求很高,只关心他们学习成绩好不好,还总是追问我和朋友在一起的细节,老打听我朋友的事。所以我干脆闭口不言,朋友圈也屏蔽了父母。

兰君:

提醒家长们让自己换位思考,反观自己小时候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与朋友度过的快乐时光是怎样的?现在身边的朋友难道都是成功人士吗?不要仅仅看到别的孩子的毛病,而要接纳自己的孩子拥有不同类型的朋友,如果过分重学轻友,反而会激化亲子矛盾。家长不能替代孩子在自己的“江湖”历练,他们如果感受到友谊带来的认同、温暖、成就感,我们真心为他们高兴,但他们也可能要亲自体会“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体会朋友们间的背叛、嫉妒、误解等,这些都是成长必经之路。如果家长担心,可以尝试从战略上有个适当“监控”,例如耐心倾听他们与朋友的故事而不评判,客观地讲讲自己交朋友的标准,自己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经常从事的活动等。(观海新闻 /青岛早报记者 宋振涛)

责任编辑:李慧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