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市南村镇清河新村:做活“边角经济”,让房前屋后有风景更有“钱”景

清河新村位于南村镇驻地西北15公里,辖8个自然村,共有865户,3152人,党员132名,村“两委”班子共10人,耕地面积1.14万亩,2021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83.04万元。新村聚焦“三强三带”工程,坚持“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原则,干群联动、整体规划,利用村内房前屋后、街道两侧零星土地的“边角资源”大做文章,在解决资源闲置问题的同时有效发展壮大了新村集体经济、促进了农民增收,走出了风景与“钱”景“双丰收”的强村富民之路。  

升级“清河新村服务合作社”2.0模式,将新村闲置资源“化零为整”,充分挖掘新村闲置资源潜力,让零散资源成为“摇钱树”,让闲置土地成为“分红地”。

前些年,村庄内树木种植分散、存活率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出现了“年年种树不见树”的现象。2021年底,为推动新村融合发展、拓宽集体增收渠道,秉承着“绝不让老百姓吃亏”的理念,清河新村探索出了“新村党组织+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将原有的网格村党支部合作社升级为“清河新村服务合作社”,鼓励村民按照每股1000元的价格自愿入股,形成了新村集体和农户的“利益共同体”。党员干部率先带头、村民群众踊跃参与,目前新村合作社已有130余户村民入股,共募集资金60万元。

合作社将新村主要生产路两侧、田间地头的零星地块、河道两岸和分散的湾、沟、塘土地进行了开发,见缝插“绿”,发展由新村统一规划管理的“边角经济”。新村采取了“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三统一”模式,栽植了黄金槐、白蜡、海棠等树木11000棵,并雇佣责任心强、懂技术的社员村民,对选苗、挖穴、栽植、浇水等一系列造林流程实施精细化管理,将成树售出所得按照村民入股占比进行分红,10%归新村集体、90%归入股村民,预计今年可带动村级集体增收10万元左右。清河新村合作社牵头发展“边角经济”的创新模式,唤醒了新村“沉睡资源”,打造出了集体增收致富的“绿色海洋”。如今,新村内没有闲地,房前屋后、旮旮旯旯都在“生金”。

新村将卫生保洁费、卫生检查奖励资金、农灌电管护费全部注入合作社,用于村庄的植树绿化、环境整治等工作,在实现美丽村庄环境整治的同时,助推新村集体经济“活水长流”。

有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和强大的组织保障,新村卫生清扫、垃圾清运,街道两侧及边角零星土地、村外机耕路两侧栽植的苗木、农灌电设备管护等工作均由合作社统一负责管理。合作社定期通过微信等形式向社员公开资金收支状况,做到集体账户“管之有法、取之有章、用之有度”,切实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年底,新村集体会将合作社年度结余资金、树木出售所得、农灌电收入等以分红的形式回馈给入股村民,极大地提高了村民参与村内卫生、垃圾清运、树木管护等工作的积极性,实现了“闲散土地整合再利用、村容村貌改善优环境、植树造林带产业、集体经济破瓶颈、新村农民增收入”的整体目标。

农民群众是人居环境整治的受益者,也是主力军,要实现我们新村人居环境从“脏乱差”到“净畅美”的转变,就需要新村村民实现共建共治、形成“良性循环”。

清河新村创新采取了“村民共建共治”的形式,促进服务发展融合,铸就新村治理之魂。在发挥合作社集中力量、发展增收作用的同时,明确新村村民门前“三包”制度,并将其直接与每家每户的信用积分挂钩,在新村内形成了整治村居环境“人人有责、人人监督、人人受益”的良好风气。与此同时,新村还将集体资产与村民利益相融合,成立青岛地多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农民提供农业全程机械化托管服务,又进一步推行“智能刷卡浇地”,形成了“集体投资建设、农民股东管水、全体村民受益”的用水机制,实现了“耕种集约化、操作简易化、灌溉精准化”的集体产业模式。这种“合作社引导、村民参与”的新型乡村治理模式,充分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权利自己使,自己的利益自己享”,新村治理经验也成为了全镇人居环境整治的“美颜”样板。

下一步,清河新村将持续巩固好、提升好今天来之不易的新村发展成果,健全完善新村“边角经济”的常态化管理机制,通过推行信用体系、配齐基础建设等措施,鼓励村民主动参与到集体经济增收、人居环境治理等新村发展事业中来,努力形成“集体经济带民富、村强民富促发展”的良性循环,让新村房前屋后有风景更有“钱”景,为实现“突破南村发展”贡献力量。(通讯员 李霄洁)

责任编辑:单蓓蓓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