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特殊情况时,除了父母你还能依靠谁?“断亲”现象在年轻人中弥漫……

对于许多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而言,当他们思忖自己周边关系比较近的朋友或亲戚时,会发觉这个范围会比较小,仅仅只有比较少的一些人。

尤其是对于独生子女而言,比较多的情况就是在亲戚当中,和自己同辈的表亲比较熟悉;在朋友当中,则与自己各个学业阶段的相对比较熟悉的几个同学关系比较近。

一、社会的变迁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当时的社会城市化水平并不如今天,并且差距还不小。

对于当时的家庭而言,许多都聚居在城镇或是乡村当中,邻里之间关系是比较近的,难免会经常走动,关系自然也十分密切。

所谓“远亲不如近邻”,当时的这种家户式的紧密分布让大家就像是一个大家庭一样。

但是现如今,往往我们都居住在城市当中,以楼房为主,彼此之间是一种垂直的位置关系,平时要见面是比较难的事情,关系自然也就比之前疏远许多。

自然而然的,我们在进行社会交往时会依据一种距离为标准的行动取向,从自己身边人与群体开始。

所以居住方式会十分影响人际间的关系亲疏远近。

而且对于我们来说,亲近的关系是有一定关系在维持的:亲属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基于血缘的;同事、同学间的亲密关系是基于业缘的;邻居、身边好友的亲密关系则是基于地缘的。

所以在失去这些关系之后,这段关系往往会不如之前。比如毕业之后,同学之间关系会逐渐变淡;搬家之后,自然会与之前的邻居关系变淡。

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社会交往是受到一定制约的,因为我们的精力比较有限,不足以去仔细维系每段社会关系。

所以当我们渐渐走出某段关系之后,比如毕业、搬家,身边的人往往也会进行一种更替,我们便会进入一种新的社会关系圈子,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

对于许多亲戚而言,尽管大家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假如没有过多的交流与互动,彼此之间往往不会存在过多的共同话题,所以在相处时会有一种比较尴尬的气氛。

二、对于自我地位认知的变化

今天的许多人都是在“独生子女”政策时期出生的,作为家中唯一的子女,身边并无兄弟姐妹等来相处,所以成长过程当中会比较孤单,茕孑立、形影相吊。

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在其生活中,几乎整个世界都是被自己填满的。

在遇到特殊情况时,首先想到的除了父母,往往就没有别的亲人了。

但是在之前的几代人当中,他们都并非独生子女,家中往往有许多兄弟姐妹,所以在生活当中会有许多可以互动的对象。

而且在一个社会环境中一起互动的个体会相互彼此影响。

所以之前几代人当中,由于彼此之间相互影响是很深的。在遇到一些问题或是有一些困惑时就会想到对方,即便不是遇到什么棘手的情况,也会经常来往,增加社会互动的频率。

但是在今天,没有太多的互动对象是一个原因,自己的心中想不到他人也是一个十分显著的情况。

对我们而言,生活本就已经比较不易了,每天要面对生活、家庭、夫妻之间等等各种事情与问题,剩下的时间也许还要被迫面对工作相关的饭局。

所以更多的社会交往就意味着更大的压力,无疑我们是不愿给自己“找麻烦”的。

而且实利主义哲学也潜移默化的渗入每个人的内心,如果一段社会关系是无法为我们带来利益的话,那么我们对于维系这段关系产生一种质疑。

往往我们会说,家庭中的亲缘关系会在三代之后就变得疏远,所以许多长辈会有意的培养下一代人之间的关系,以便于这段关系的维系。

为何这种关系会逐渐变得疏远呢?

其实就是彼此之间没有太多的接触与交往,所以没有共情的话题与回忆。

所以随着生活条件的提升,我们物质生活水平高了,彼此内心的距离却增加了。如今的人们之间不会有之前的那种单纯的关系,许多关系都建立在利益与关系之上了。

也许我们应该反思。

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在生活中,除了父母,你还有几个亲近的人?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责任编辑:李慧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