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我,守护爱与希望——记山东大学“守望行动”教育公益项目

“我祝福我的‘哥哥’能实现他的梦想”、“我希望‘弟弟’能坚持锻炼,每天都去操场上跑几圈”……这是来自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的一位小朋友和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级本科生苏瑞的一段悄悄话。

从青岛市即墨区滨海公路72号出发,经过几百公里的路程,分别到达山东省临沂市、日照市以及河南省确山县,沿着这三条路线,一批又一批的山大学子借助信息技术搭建的桥梁,结识、陪伴、守护着两省三地七个试点的留守儿童们。

“守望行动”项目是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国家“扶贫必扶智”号召之下,充分发挥交叉学科优势,开展留守儿童精准扶智的新模式。该公益项目将“互联网+”、大数据、视频处理等新兴信息技术应用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帮扶中,开发专用在线帮教系统,吸引一批优秀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实现对留守儿童“一对一”长期、高频率线上帮教,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扶贫资源跨地区流动的困难,从而实现精准扶智。

自2018年5月“守望行动”项目实施以来,项目团队已与多个农村地区建立长期定点帮扶关系,经过近四年的实践,项目在当地获得良好口碑,取得显著工作成效,于2021年入选第一批教育部直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创新试验培育项目。

陪伴,给予爱与希望            

“当初我们给项目起名为‘守望’,主要寓意就是守护留守儿童成长的希望。留守儿童作为我们社会发展的一部分特殊群体,在成长过程中最缺失的是父母的陪伴,‘守望行动’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在大学生志愿者和留守儿童之间搭建一架桥梁,让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多一份陪伴和守护,也让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接受锻炼,增强社会责任感”,在谈及发起“守望行动”的初衷时,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守望行动”策划和发起人黄卫平这样说道。在同事们和志愿者的眼里,黄卫平是一位有情怀的教育工作者,始终如一地关爱、指导和支持“守望行动”团队,自从项目启动后,他把学校发放的工资全都投入到了项目中,为参与项目的留守儿童购买学习设备。

志愿者在给孩子讲解使用平板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据黄卫平介绍,“守望行动”在筹备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高校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逐渐形成了校内外多领域专家团队协同推进的运行模式。作为社会支援团队之一的“声网”首席科学家钟声,一直坚信信息技术可以创造价值,可以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如果能够利用技术的力量正向地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和生命,这件事就具有莫大的价值,而‘守望’正是在做这样的事情。”

谈到“守望行动”的最大亮点,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守望行动”具体推动者之一李鸿娟说:”项目采用一名志愿者帮扶一名留守儿童的‘一对一’运行模式。为了确保陪伴的长期性和有效性,每名志愿者的服务期限至少两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志愿者更多是以‘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来与留守儿童相处。项目会通过严格的结构化面试、心理测试等方式遴选出优秀大学生志愿者,并发挥团队专家的专业优势,形成完备的志愿者培训体系,来保障项目的实施效果。”

志愿者开展家访活动

苏瑞是“守望行动”2018年11月在临沂市沂水县泉庄镇石汪峪小学启动后的第一批志愿者之一,从2018年到现在,苏瑞已经驻守“守望行动”三年半的时间,他所帮扶的“弟弟”也快小学毕业了,在这期间,“弟弟”已经把苏瑞当作家人一般的存在,对自己的这位“哥哥”很是钦佩,立志要跟“哥哥”一样长大了当科学家。苏瑞将于今年9月份继续留在山大,开启自己的硕士研究生生涯,他还想继续留在“守望行动”的志愿者队伍中,,继续陪伴大山那边的“弟弟”。

苏瑞和他帮扶的“弟弟”

一段双向奔赴的温暖旅程

在志愿者和留守儿童建立起“一对一”的帮扶关系后,志愿者们会到留守儿童所在学校和家里进行面对面的破冰环节,彼此了解熟悉之后就开启了线上辅导和陪伴的过程。在每周1-2次的线上授课中,志愿者们除了对孩子们的常规课业进行辅导外,还对学有余力的孩子进行延伸教学,用多样化的课程开阔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此外,通过心理学、社会工作专家的介入,项目针对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还加入了性格培养部分,循序渐进培养留守儿童乐观积极的性格。

在沂水站点一位班主任老师的眼中,班里参加“守望行动”的孩子性格变得比以前开朗很多,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也比以前更加有逻辑性,“因为他们从志愿者那里看到了、听到了在大山里看不到、听不到的东西。”

2020年1月,沂水石汪峪小学参加“守望行动”的部分学生来到山东大学(青岛)开展研学活动

作为心理支持团队负责人,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李娟教授在这几年中深深感受到“守望行动”给志愿者们带来的改变,“同学们在志愿服务中逐渐改变了看问题的角度,学会了换位思考,’守望’是在引导学生用心用情做有爱的事情”。

志愿者和小朋友之间的通信

唐寅洲,2019年加入“守望行动”,成为河南省确山县老臧庄小学的一名志愿者,从大一加入“守望”,到现在成为“守望”项目学生志愿者团队的负责人,虽然工作内容有所变化,但唐寅洲“坚持做最温暖的陪伴者”的初衷一直没有改变。谈到在帮扶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时,唐寅洲说那是一次指导小朋友填写调查问卷的经历,问卷中有一道题是“你认为爸爸妈妈相信你能考得上大学吗?”,这道题小朋友选了“是”,但是当问到“你相信自己能考上大学吗?”,他选择了“否”。在那一瞬间,唐寅洲就在心里下定决心要帮助这个小朋友走出大山,让他能够看到大山以外的世界的美丽和绚烂。经过近三年的陪伴,唐寅洲感受到了“弟弟”的变化,从一开始回答问题只是害羞地点点头或者摇摇头,到现在每天追问唐寅洲“什么恐龙最厉害”“尼斯湖水怪和天池水怪是不是亲戚”,“我能感受到‘弟弟’的改变,他开始变得更加外向,开始想要去了解这个世界,开始对大山外的世界充满好奇。现在‘弟弟’最大的理想是长大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也许他已经悄悄地从‘我是被帮扶的对象’逐步向‘我也要去帮助别人’改变着。”

唐寅洲和他帮扶的“弟弟”

一套系统,彰显最细心的考量

“守望行动”利用信息技术打破时空限制,为志愿者和留守儿童的有效沟通搭起了一架安全自主化技术桥梁。志愿者和被帮扶的孩子们日常沟通上课都在使用一款由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自主研发的“守望”视频教学系统。据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李玉军教授介绍,这套软件能够提升复杂互联网网络环境下的媒体传输和系统服务质量,适用于偏远地区网络服务较差、传输速度较低的环境。系统采用多源异构数据汇聚技术,实现了留守儿童基础数据、视频教学数据等数据融合,基于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项目实现了对留守儿童及大学生志愿者参与项目前后的学习状况、生活习惯、心理状态以及行为认知的效能评估和关联分析,为实现留守儿童教育效能分析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志愿者线上授课

当被问到为什么不直接使用市面上已经相对较为成熟的相关软件时,李鸿娟说:“因为使用软件的双方都是孩子,我们必须保证安全,这套系统采用了高置信度的多层网络加密算法和鉴权认证体制,构建起了安全可靠的网络教学架构,能够有效保障未成年人的信息安全。”

未来,这套系统还将基于视频、音频和文本的多模态处理技术,从志愿者和留守儿童交流的海量信息中抓取关键词或者微表情来形成数字画像,实现志愿者和帮扶对象的情感识别,为教育扶智工作提供政策依据。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留守儿童拥有去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让他们的下一代不再留守”,黄卫平对“守望行动”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与期待。(文/赵玉洁 王文沛)

责任编辑:杨海涛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