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军旅美术家徐介城

追寻徐介城先生,是从追寻“吴作人 徐介城师生画展”开始的。这场画展1957年由青岛彩画研究会在中山路3号中苏友好协会展厅举办,轰动一时。当时的青岛美术界,一下子就知道了徐介城这个名字。

生于1929年岁末的徐介城,1948年考入国立北平艺专,成为了吴作人的学生,此前他在青岛长大并接受美术启蒙。

徐介城自画像

大鲍岛遍布他的童年足迹

徐介城一家,祖籍山东昌邑,其父后来青岛闯荡,租住于济宁支路云承东里,每日以挑着担子卖菜维生。因而,大鲍岛遍布着徐介城的童年足迹。徐介城后入读于礼贤中学,从其初中三年级时所存的照片中看,徐介城在班级中年龄中等,人偏瘦弱,所着深色学生装不算严整挺阔。徐介城读书时,礼贤中学由建筑师刘铨法掌校,学校的文艺活动不断,话剧团、京剧队、雅乐队和文学社团非常活跃,学校印行有《礼中月刊》,文学社团沙砾社也有《沙砾》刊行,其时的核心美术教师则是传统画家牟贡甫。

徐介城的新兴美术习练,应该起于贾青青开办的青青美术社,虽然此间的机缘不甚清楚,但一张学员合影还是定格了当时的情形。1948年,与徐介城同时考入国立北平艺专的还有曾在青岛圣功女子中学读书的沈承宽,以及后来入校的田郁文。

根据其同班同学杨先让在《美院四年》中的回忆,1948年绘画系入班学员计有二十余人。所学专业课程解剖透视课教师为文金扬、夏同光;白描、单线平涂为李桦、刘凌沧;水彩课先后由李可染、萧淑芳教授;一年级素描是孙宗慰、董希文、艾中信;二年级是李瑞年、蒋兆和;三年级素描和油画是冯法祀、吴作人,毕业创作是由彦涵指导进行的。这段专业的学习时光,徐介城并没有进行到底。他在二年级时即应征入伍,随解放军南下,一直打到了海南岛。故而,他在国立北平艺专时实际追随过孙宗慰、董希文和艾中信,所存照片也可以看出,他曾紧紧“置身”于董希文和孙宗慰左右。




徐介城连环画作品

投身军旅专事连环画宣传画

这一班当时投身军旅也不只是徐介城一人,另还有郭文堉、周光玠、张剑佩、张璇和高俊贤等。田郁文和杨先让等则学习到1952年,毕业后经分配进入人民美术出版社,田郁文退休前曾担任过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社长;而杨先让则在1961年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后闻名于民间艺术领域。徐介城投身的部队即是大名鼎鼎的“四野”,在海南岛战役前改称“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时任后勤部政委的陈沂曾担任过新华社山东总社社长、东北野战军后勤部政委。陈沂在1950年9月出任了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的部长,成为总政文工团、《解放军画报》《解放军文艺》创建的领导者。徐介城的军旅艺术生涯,基本追随了陈沂的步伐。他在中南军区战士文化读物社美术组做过创作员,这家驻守广州的读物社同时编辑出版有《战士生活》半月刊,因而在该刊上也可看到徐介城的创作,比如第85期即曾刊有连环画《王永盛班和陈老大娘》;继而徐介城离开广州到总政文工团短暂做过一段时间舞美,后来成为了《解放军画报》的美术编辑。

在《解放军画报》,徐介城因连环画、插画和宣传画创作而声名渐起。1951年8月,人民美术出版社率先印行了他绘制的 “战士连环图画”《全面英雄赵兴元》(黎阳/文);1956年10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优秀的营指挥员》(前驱著)、1957年1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 《虎子》(任苹著),均由他绘制了插图。

1955至1957年,苏联画家马克西莫夫在中央美术学院开办油画训练班的同时,也为北京东总布胡同的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作业务进修辅导。而其时,徐介城的同班同学杨先让、田郁文、曹作锐、费声福、张汝济、郭庭荣均供职于此,这里也自然成了徐介城接触和学习马克西莫夫绘画理念的去处。这段时间,吴作人在建国门水磨胡同寓所组织课余绘画沙龙,除央美的青年教师外,一些美术工作者也加入学习的阵列,供职于公安军美术组的张钦若是其中之一,徐介城也是其中之一。据商玉生说,这个后来以“十张纸斋”闻名的课余绘画沙龙,不仅在家绘画,还到青岛、大连等地写生。或可推测,中苏友协的“吴作人 徐介城写生画展”,应该就是青岛写生的“产物”。

流配北大荒曾摸黑捉田鼠

1957年,反“右派”斗争席卷中华大地。文化“将军”陈沂在与总政领导谭政的矛盾中被打成“右派”而发配北大荒,核心理由是他曾有攻击农村社会主义合作化的言论——现在我们军队告老还乡没乡,卸甲归田没田……作为陈沂外围“羽党”之一的徐介城也在鸣放后沦为“右派”。 1958年被发配至北大荒850农场劳动改造,有相同经历的公安军美术创作组组长张钦若也成为了“右派荒友”。徐介城后来跟学生赵祉平描述过初到北大荒时的情形:一个班的人,被安排一个地窝子或马架子里,垫着乌拉草当床。每人一件棉衣,用草绳扎着腰,里面就是衬衣,透风就再塞点儿乌拉草堵堵。

一些流配的“右派”忍受不了,就往农场外跑。然而,外边是一望无际的大山和荒原,跑出去多是死路一条。徐介城几次也有这样的想法,反复念及父母才作罢。 850农场汇聚有中央各部、军委各部的右派一千余名,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的聂绀弩也是其中之一,他在四分场劳动,写有的《赠徐介城》大致勾勒出了当时的情形:“切土全身尽上锹,路探兴凯水齐腰;端阳七队曾牛饮,大雪三冬在虎饶;地里葵花和雨画,袖中茶叶当烟烧;辛勤最是催更鸟,日日催人过小桥。”诗中所言,从兴凯湖趟过探路,水有齐腰深;因为荒草密集,用锹切土的时候,人都要站到锹上;端阳节的时候,我们曾在七队大喝一场;三年冬天,我们都是在大雪中的虎饶县渡过的;地里的葵花带着雨水,被你画出来;烟瘾上来,就把袖子里的茶叶卷了当烟抽;最辛勤的还是布谷鸟,每天催着过桥去上工。而从南海舰队转业到北大荒的“荒友”张祯麒在《饭店》一文中提到,因为饥饿,大家会跑到漆黑的野外挖田鼠洞,掏泥鳅。有一回饿极了,徐介城一个人摸黑到外面捉田鼠,回来剥皮破肚,用小罐煮着吃,还遭到了队领导的批评。

责任编辑:单蓓蓓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