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潜“机收减损”确保“颗粒归仓”

确保小麦应收尽收、颗粒归仓,既要“精打细算”,又要“粒粒计较”。

5月16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三夏”生产视频调度暨小麦机收工作部署会,会议强调,今年要继续深挖潜力强化机收减损,巩固提升机收减损成效,努力把小麦机收平均损失率控制在2%以内。具体到青岛,今年我市力争将平均损失率控制在1.2%以内,“能多挽回一斤是一斤”。

去年,我国机收粮食损失率降低了1个百分点,相当于挽回了100亿斤粮食,为我国粮食“十七连丰”、端稳“中国饭碗”做出了极大贡献。

深挖潜力强化机收减损,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

在青岛,农机是“三夏”小麦收获的主力,今年全市344万亩小麦,99.5%以上依靠机收。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青岛粮食减损成绩显著。据山东省随机抽查结果,2021年,青岛市小麦机收平均损失率0.97%,低于2%的作业质量标准,全市小麦机收损失率比常年降低了1个百分点。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化管理处处长陈言智介绍,这相当于全市344万亩小麦挽回损失3000万斤。

今年,我市有366家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参与“三夏”生产。青岛在做好“三夏”农机化生产的同时,大力推进机收减损引导与指导工作,积极组织开展机收减损大宣传、大培训、大比武活动,细化举措、创新形式,引导专业人员技能提升和牢固树立“减损就是增产”的意识。在6月12日举行的山东省小麦机收减损大比武青岛赛区比赛中,青岛赛区第一名创出了机收损失率0.32%的好成绩。

“一巴掌地最多掉五个粒”

麦浪滚滚遍地黄,机器轰鸣收割忙。

“一台收割机一天干100多亩地,我们合作社的3000亩小麦,十台机器不到三天就能干完,不光省了人力,还大大减少了粮食损失。”在西海岸新区大场镇,看着一垄垄麦穗顺着传送带快速进入收割机,“吐出”金黄的麦粒,青岛勤耕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姜永战告诉记者。

在平度市南村镇,滚滚麦浪和穿梭其间的联合收割机相映生辉。

时下,青岛兵梅家庭农场负责人陈广兵正驾驶农机在田间收割。作为远近村庄知名的农机大户,每逢收获季,陈广兵和自家农场十余位农机手便不得闲。“这十来天,每天从早上七点开始,一直忙到半夜。”陈广兵告诉记者,自家农机手和联合收割机、拖拉机等机具,这阵子是都“顶”上了。

作为开了近十年联合收割机的陈广兵,特别关注国家政策,与记者交流起来颇有自己的见地。他告诉记者,这些年,国家特别重视粮食安全,而实现粮食安全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证粮食产量,而“减损”亦是保证粮食产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比如我们的小麦在地里时,我们说产量高,那只能是‘看上去’。只有收了去称,才是实实在在的产量。这之中,我们要是收得不好,那就影响产量了。”

无论是姜永战还是陈广兵,他们朴素的话语,说的却是同一个深刻的道理——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

机收减损,基础在于农机,关键在于机手。

良好的收获机械装备质量和性能是减少机收损失的基础。“要想麦子收得好,就得有好‘家把什’。”姜永战告诉记者,政府农机补贴政策好,今年合作社更新换代了20多台农机,机收损失率降到了1%以下。陈广兵的家庭农场亦是如此。这些年,因为新的农机具更智能、效率更高,他的农场每年都要更新农机具,今年又“入手”了三台雷沃拖拉机,用起来更加顺手,效率也有提升。

“我们农场现在有雷沃、东方红、约翰迪尔等品牌的农机具,贵的都要60多万元呢。”陈广兵告诉记者,时下的农机越来越“精准”,需要经营主体加快更新换代。“干农业要舍得投入,更何况有政府的补贴,算下来仍是赚钱。”陈广兵说。

农机是根本,但用好农机,要凭个人本事。可以说,农机手的操作水平和职业精神是减少机收环节损失的关键。

在不久前结束的山东省小麦机收减损大比武青岛赛区比赛中,陈广兵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小麦机收损失率0.32%,被授予“山东省粮食机收减损之星”称号。陈广兵说,这得益于每年参加的各级农机手培训和自己的实践,更为根本的是作为农机手对粮食减损的初心。

“农民相信咱,让咱们去收麦子,咱要是一亩地掉个五六斤,那就不好看了。”这是陈广兵和机手要求的“硬杠杠”——一巴掌地,掉的麦粒不超过五个。

达到这个水准,需要长年的累积和实践。陈广兵告诉记者,只要进入麦地,他都会先观察麦子的长势情况,根据不同的干湿度和麦田厚度等,“精准”运行农机。“机收的时候,我适当调整好筛台上的开合角度,一般选择在30°至45°之间。前期我观察的麦粒比较干,那么我就开大一点,如果麦粒比较湿,那么就开小一点,这样就不会出现堵塞的情况。”如是种种,是陈广兵小麦机收损失在同行中保持“翘楚”的根本,也是农机手们努力的方向。

将机收平均损失率控制在1.2%以内

“机收损失率与作物品种、栽培制度、生产农艺、成熟度和机收作业速度、留茬高度、机手操作水平、地形地貌等因素息息相关。”陈言智告诉记者,从粮食生产全产业链的角度,我市着力推进粮食精细收获,强化农机、农艺、品种集成配套,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和覆盖率;正加紧制定修订小麦、大豆机收减损技术指导规范,引导农户适时择机收获;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训,组织开展专业农机手培训行动,强化骨干机手节粮减损操作技能。

“我们将深挖机收减损潜力,今年坚决将平均损失率控制在2%以内,力争控制在1.2%以内,能多挽回一斤是一斤。”陈言智说。

青岛牢固树立“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理念,深挖机收减损潜力。今年,青岛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0万亩以上的区市,全部开展大比武活动。据介绍,比武活动将常态化、全覆盖,达到“以赛促训、以赛提技”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三夏”生产,青岛将以区市为单位组织开展机收损失监测,对损失率偏高的及时提醒服务组织和机手,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机收减损水平。

其实,早在“三夏”生产启动前,青岛已多措并举做好机收减损各项工作。

在“三夏”生产启动前,青岛结合“三夏”抢夏收、抢夏种的要求,制定下发了《2022年“三夏”“双抢”农机检修技术指引》和《小麦机械化收获减损技术指引》,坚持疫情防控和关键农时机械化生产两手抓、两不误。

组织各区市指导农机维修网点、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600多支维修服务队,1500多名农机维修人员深入一线,开展农机检修维修巡回服务。目前,累计检修维修各类农机具22万多台(套),其中,全市7000多台小麦联合收割机已全部检修完毕。

同时,加大作业机手技能培训力度。采取举办培训班、田间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送科技下乡、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培训农机手的驾驶操作和安全生产技能,确保其以良好技术状态投入作业。组织开展小麦机收减损、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技术培训活动,目前全市已举办各类培训活动182期,培训机手2.7万人次。

机收减损,要以优质的农机不断提升机收效率、减少损失,这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为此,青岛市自2004年起,在全国第一批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累计争取中央、市级补贴资金18亿元,补贴机具16万多台(套)。在全国率先开发应用手机App申办农机购置补贴,第一批开展农机购置补贴办理“三合一”(手机App办理系统+机具二维码系统+物联网监管系统)试点,为全国推进农机购置补贴信息化服务模式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2022年,我市争取中央财政13285万元,比上年增加11.58%;落实市级资金2000万元,于1月上旬启动政策实施,优先保证粮食生产和主要农产品保供所需机具,实行敞开补贴、应补尽补。”陈言智介绍,目前,全市已申请办理补贴机具9015台(套),使用补贴资金10546万元,占年度补贴资金的69%。由于政策实施比往年提前了3-4个月,老百姓早申请、早享受补贴,补贴机具早投入作业,有力支持了春耕春播和“三夏”生产及时有序开展。

除了农机购置补贴,我市农机推广部门还通过召开现场会的形式,把农机具带到大家身边展示,向各区市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机手介绍机收减损的效果,让大家直观了解好的农机产品。

在6月上旬举行的现场会上,市农技中心便向参会的农机手推广了国内技术领先的大喂入量、切纵轴流系列的小麦联合收获机,这类机具稳定性好,收获速度更快,比传统收获机清选面积更大,清选更加干净,对籽粒损伤小,保证了籽粒的完整性,不容易堵塞,引起了参会农机手的兴趣,也提高了其节粮减损的意识。

处理储藏也是减损重要环节

随着小麦集中收获陆续完成,处理储藏过程中的损失也不容忽视。有资料显示,这两个环节的损失率占到了7.5%。

一直以来,青岛小麦收获后的干燥处理环节以传统晾晒方式为主,但这种方式受天气、场地影响较大。同时,因为后期大多储藏在家中,通风不畅的环境容易引起小麦的湿度、温度升高,从而造成损失。

近年来,随着规模化种植的脚步日益加快,农民的土地流转至合作社,收获季节,合作社面临大量小麦收获,传统的晾晒方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于是,对于机械化的需求越来越大。

这些年,青岛部分农机合作社购置烘干设备,提供小麦烘干服务。去年,青岛将烘干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最高可以补贴60万元。在政策的助力下,我市已有93台(套)烘干设备获得补助。这些设备用于合作社或为农户提供小麦收获后烘干处理,让小麦的损失率进一步降低。

位于莱西市的青岛禾汇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在探索基于种粮大户的烘干储藏模式。公司总经理吕俊强告诉记者,其公司拥有莱西两个烘干塔中的一个,另外拥有大量专业化的储量仓库。烘干塔平均每天可烘干粮食300吨,并可实现分级烘干。同时,储粮仓库以中储粮集团仓储标准设计,通过对温度、湿度的调控,以及通过地笼通风的设计,可实现粮食在其中储藏。“我们正在与当地种粮大户对接,通过为其处理储藏,进一步实现粮食减损。”(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张晋 摄影 邢志峰)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