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有“故事”的历史教育

近日拜读张永梅老师新著《做有“人情味”的教育》(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感佩永梅老师的教育情怀,也引发笔者与其历史教育观的丝丝共鸣。

一堂好的历史课,讲授内容与讲授方式遵循历史学科自身特质才好。永梅老师给我们展示的浸润于“人情味”教育中自带故事的历史课堂,就是在探索和实践符合历史学科特质的教学。             

充溢“人情味”的历史课堂教学是她的教育追求。一线教师如何做到每堂课都能吸引学生,并因而使他们喜欢历史这门学科,她这样反思:“近三十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充满‘人情味’的课堂才能真正吸引他们。有了‘人情味’,师生才能有精神,才能充满激情,这也是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            

而在“用真情打动人”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她精心创设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故事场景。如在进行“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中,设计了四个板块:第一站:南京站——感念,通过追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历史功绩,感念海峡两岸人民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怀;第二站:北京站——和解,了解国家领导人为推进两岸统一进程所做出的贡献;第三站:西安站——寻根,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两岸密切交往的事例,认识到两岸人民是同根同源的;第四站:上海站——展望,组织学生展望两岸和平统一的美好前景。在有情有义的课堂中,一站一站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个一个两岸一家亲的故事接续讲述,祖国和平统一乃大势所趋,家国情怀亦呼之欲出。            

讲故事本身即富有“人情味”,而做有“人情味”的教育情怀则反过来又让她在三十年教学生涯中不断探索、不断沉淀新的“故事”系列。            

如开发“邮票上的历史故事”课程。她是一个有近30年集邮经历的邮票发烧友,充分挖掘了“国家名片”邮票身上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邮票上的辛亥革命、邮票上的党史故事、从邮票看台湾回家路、邮票上的“二战”历史……幽幽方寸间,源源历史情,一张张邮票背后的故事有趣支撑了一节节生动的历史课堂,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体验,缩短了学生与时空的距离。该校本课程荣获山东省首届课程整合优秀案例二等奖。评委赞誉:“史邮结合”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积极性,极富创新性!            

再如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我写我家”历史小论文撰写活动。她让学生发现并记录家史,有效培养了学生学习与探究历史的兴趣。《揭谱寻“宗”——我的族谱,我的家》《峥嵘岁月爱国志,一片忠心在蓝天——我爷爷的故事》……学生从各自的家庭或家族入手,通过撰写探究活动成果,真实地记录和写作发现的家庭家族故事,在史料实证中夯实了家国情怀。

史学界近年来提倡“讲故事”的历史研究。南开大学荣誉教授、著名历史学家冯尔康先生认为,“史学就是讲故事,讲人物、事件、制度以及产生这些故事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存环境和人文环境。讲故事的历史,具有五种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及环境(前四种要素所形成的历史故事的社会背景及生态环境)。……即便是讲艰涩的概念或者抽象的制度史时,也不能脱离人物故事和人群故事。”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许纪霖教授直言:“历史学骨子里是讲故事,这是我对历史学的理解。”史学需要保持“说故事”的传统特色,这是历史学家从史学研究角度而言。从历史教学而言,笔者认为也是允当的。可以想象,学生在聆听生动、具象的历史故事过程中,可以提升学习历史的兴味,增进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激发探究历史问题的欲望,又可以滋养历史情怀。

历史教学承续“讲故事”传统,在富含情节的历史陈述中引出固有的道理,而不是一般的讲述宏观义理和规律,在娓娓道来的故事讲述中做到思政教育润物无声,当是一种历史教学的理想状态。历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时具有天然的学科优势。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绵延不绝的发展历程中,传续着悠久的治史传统,包蕴着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民族精神,承载着浓浓的“家国情怀”,是我们坚持“文化自信”的宝贵思想资源。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三十年孜孜不倦、上下求索,使青岛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张永梅老师的历史课堂激情永葆、魅力充盈,著作字里行间写满了故事、洋溢着温情,相信读者诸君览罢亦必有收获。(作者系青岛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马斗成)

责任编辑:杨海涛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