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是增强经济实力的关键力量,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
6月30日上午,山东省委、省政府在济南召开全省国有企业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分析形势,安排部署重点任务,推动全省国资国企工作“走在前、开新局”。
会上,青岛市、日照市、省国资委、省财政厅、华鲁集团、山东重工、济南二机床、烟台万华等8家单位负责同志作了交流发言。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无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是化解外部风险挑战、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都对国有企业发挥好战略支撑作用提出了全新要求。
于山东而言,推动国有企业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的具体行动,是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国有企业不断做强做优做大的现实需要。
于青岛而言,作为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试点城市之一,肩负国家级国企改革试验任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青岛市属国企综合实力理应持续保持在全省“打头阵”、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站前列”。
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山东省加快国有企业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方向和重点已经明确,青岛要瞄准更高目标,拿出更实举措,全力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1、国企为稳增长“压舱顶梁”
国有企业是维护城市运行、服务保障民生的主力军,为经济稳增长发挥了“压舱石”“顶梁柱”作用。
着眼全省发展大局,近年来,山东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加快推进,企业党委领导作用有效发挥,资产、收入、利润等指标均创历史新高,规模实力稳步提升,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走在全国前列。
立足青岛实际来看,市属国有企业是城市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的有力支点,工业增加值、地方纳税额、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指标位居全市前列。市属国企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2021年,市属企业资产规模过千亿企业达到7家,过百亿企业达到12家;今年1—5月,市属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总收入分别同比增长7.6%、13.2%。
截至目前,青岛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总体完成率达到99%,在2021年半年、全年评估中两次获得A级等次。全市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为青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贡献了国资国企力量。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国企改革发展依然存在短板弱项。从质量效益看,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问题比较突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依然任重道远。从运作机制看,市场化手段运用不够,主动出击、推动战略重组的典型案例偏少,“物理”整合之后的“化学”反应效果有的并不明显。
尤其是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国有企业要在稳定经济增长方面想出更多新招、出手更多实招,以应对突发多变的风险和挑战。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山东省委省政府近期研究通过了关于国有企业创新高质量发展的10条意见,此次会议上,锚定“走在前、开新局”,聚焦重点任务,加快国有企业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专门提出六项要求——
要在加强科技创新上闯新路、勇攀登,加码重点平台建设,加力高端人才引育,加快科研体制改革,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要在优化布局结构上闯新路、勇攀登,持续优化国资国企版图,打造一批综合竞争力强的行业领军企业和世界一流企业,做强、做优、做精主业,巩固提升国企发展竞争力。
要在稳定经济运行上闯新路、勇攀登,带头稳生产保供应,带头扩投资增后劲,带头拓渠道促开放,带头履行社会责任,坚持依法办事、求真务实,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
要在提升管理质效上闯新路、勇攀登,高标准打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战,改进优化公司治理、产权结构、经营机制,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活力。
要在严格风险防控上闯新路、勇攀登,强化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严防债务融资风险、投资经营风险、安全生产风险,落实好疫情防控措施,守牢一排底线。
要在加强国企党建上闯新路、勇攀登,着力强化党建统领,建强干部队伍,筑牢廉政防线,全面提升国企党建工作水平,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这是山东省对加快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的系统安排,是对国有企业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精准有力指导,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和关键。
2、创新驱动,做强做优做大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企业的生动实践最有说服力。
此次会议上,四家省内国有企业负责人进行了交流发言,不少参会人员边听边记。如何创新发展、怎样留住人才……来自国有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让“打造一批综合竞争力强的行业领军企业和世界一流企业”的国企发展路径更加清晰。
华鲁集团,把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作为打造科学生产关系的重要突破口,持续打造价值型总部,明确了总部“定战略、管大事、造环境、控风险”的管控定位,建立了以战略目标和财务效益为主的管控模式,让“听到炮声的人”自主经营。勇做“走在前、开新局”先锋,打造成为令人尊敬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争做高质量发展典范。
山东重工集团,创造了多项“全球之最、中国首款、山东第一”,其秘诀是科技创新,“核动力”则来自人才。集团以开放包容的生态引才、育才、用才,通过建立“高压力+高贡献+高薪酬”科技生态,打造了万马奔腾搞创新的良好局面。同时,以机制改革催生创新活力,营造“比着干”“抢着干”“拼命干”的新生态。
济南二机床集团,凭借改革、技术、市场三轮驱动,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三大冲压装备制造商之一。其中,激发内生发展原动力的原因就在于深化改革。坚持早改、真改、持续改、配套改的改革思路,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建立起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干部聘任期制、差异化薪酬分配制的市场化管理循环。
万华化学集团,谨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经过艰苦奋斗,打破了跨国公司的技术封锁,成为全世界MDI制造业的领军企业。集团坚信,人才是企业立足之本。始终将人才作为第一核心战略资源来培育,打造有激情、有思想、有胸怀、有韧劲、有担当、有业绩的“六有”人才。坚持愿景感召、高薪引才,让更多人才了解和认可企业,同时为人才提供超过本行业一线城市的薪酬和福利待遇。
这些国有企业的典型经验一再表明,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创新是关键,终极目标就是要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但世界一流企业并没有唯一且不变的衡量标准,每一步的探索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创新引领。
3、先行先试,扛起“有为”担当
肩负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试点这项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青岛国企更需广泛凝聚智慧、力量,投入尽可能多的资源、精力,扛牢国企担当,体现国企作为,用创新思维体现青岛特色。青岛精心谋划,以三个发力点作为青岛国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
推动国有企业聚焦主业提质升级。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引导促进国有企业优化布局、做强主业。实施企业倍增计划。开展“千亿跨越”企业提升行动,“一企一策一专班”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增强国企创新发展能力。加大对国有企业科技研发支持力度,2021年市属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同比增长91%,承担各类科技重大创新项目162项。国信集团牵头建造的全球首艘10万吨级大型养殖工船交付运营。推进国企数字化转型。深入实施“工赋青岛”专项行动,出台支持国企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中车云链四方、双星物联网等互联网平台投入运行,青岛啤酒厂成为全球首家啤酒饮料行业工业互联网“灯塔工厂”。
推动国企深度融入城市发展战略。发挥国有企业优势,更好匹配服务城市建设发展。发挥国企资源集聚作用。围绕24条重点产业链,明确海湾化学、中车四方等20家市属企业和驻青央企担当产业链“链主”,加快集聚上下游资源。支持市属企业通过股权、基金投资等方式,前瞻布局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入了芯恩、奇瑞汽车等一批百亿级产业大项目。发挥企业城市建设主体作用。出台专项方案,推动国企全面参与地铁、城市快速路、水库管网、低效片区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设,保障了总投资超过4000亿元的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发挥企业投融资平台作用。设立了城投、华通、海发、国投等4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通过股权划转、特许经营等模式,为实施重大工程项目、重点改革任务提供了资金保障。
持续推进国企改革走深走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国企改革发展全过程,健全党建责任述职考评制度,实施“三个一批”特色党建工程(培树一批党建先锋、一批有影响力的党建品牌、一批特色党建阵地),青啤股份党委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集团层面混合改革实现突破。海信集团、双星集团混改全面完成,市属企业各级子公司混合所有制户数占比达到61.6%,资产占比达到72%。打造一流企业家队伍。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完善国有企业责任人、负责人市场化、差异化薪酬分配体系,强化收入分配与经营业绩等情况挂钩的机制,充分激发企业家创业热情。加强国资国企监管。全面实行权力和责任清单管理制度,市属企业推动市、区两级国有企业全部纳入统一监管,进一步提升国有资本运营效率,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下一步,青岛将深入开展高质量发展对标提升行动,打造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一流企业,推动国有企业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当前正处于决定全年经济走势的关键节点,国有企业更要抢抓时间窗口,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增强竞争力、发挥引领力,为奋力推动经济发展“走在前、开新局”贡献国企力量。
作者 | 刘兰星 编辑 | 长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