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善良伟大的青岛人民,我爱你们! ”近日,武汉一位女教授在青岛被困暴雨中,她连续遇到三位年轻人给予援手,脱困之后在微信朋友圈内由衷发出了这样的赞许。
这是一个三位青岛市民“爱心接力”的故事。 6月26日下午,青岛突降暴雨并伴有雷电大风,导致部分路段出现积水,对出行造成一定影响。当日下午两点,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副院长、电信学院教授刘玉在青岛胶东机场因暴雨被困。青岛小伙仇天龙偶然得知刘玉航班取消后,建议她改乘次日早班高铁,专程陪她乘地铁到达青岛北站,还把唯一的伞送给她。出青岛北站后叫不到车,女大学生“圈圈”不仅同意刘玉乘坐她打的车,还帮她查询附近酒店信息,并拒收拼车费。网约车司机吴经荃最后送刘玉,也没有收钱,还好言好语开导她……一系列陌生人的“爱心接力”,就这样形成了闭环。就算易地而处,也能感觉到分外温暖。
虽被赞誉“伟大”,但对青岛市民而言,这也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小伙仇天龙说,“这实在是太小的一件事”;女大学生“圈圈”说,“这是很小的一件事,我也没做什么”;网约车司机吴经荃说,“雨那么大,能拉一个是一个”……这里面或许有一点自谦的成分,但更主要的还是真心觉得没什么。一方面,青岛是一座著名旅游城市,每年都会接待亿万外地游客,青岛市民有着海纳百川的胸怀,对外地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善意。另一方面,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儒家文化核心的“仁”“义”,都主张济人之急,救人之危,“好客山东”早已深入每个山东人的内心。
在这种背景下,不管此次被困的是不是刘玉,也不管遇到的是不是这三位市民,只要在青岛这片土地上,大概率都会出现一个温暖故事。比如,去年9月,北京游客王岩就在视频平台上分享了她在青岛旅游期间所经历的三件小事,引发刷屏。可以说,无论刘玉还是王岩,都急切地想要告诉更多人:青岛人的好、山东人的好客以及这片土地所涌动着的热流。因为是外地人,又是亲身经历,她们的讲述是发自内心且不带“滤镜”的,换句话说,他们所看见的是一个更加真实的青岛。
一个个温暖故事,形成了这座文明城市的底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像这样的好人好事,青岛其实还有很多,以至于人们渐渐习以为常。当然,这种“习以为常”并非熟视无睹、缺乏感动,而是一种油然而生的对于城市的信任,相信在这座城市总会遇见好人。
对于仇天龙、“圈圈”和吴经荃来说,他们都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分内之事,然而正因为他们的古道热肠、不计回报,才转化为一种感动人心的力量。他们那一颗颗炽热的心是爱的火把,为钢筋水泥的城市增添了更多善意和温情。正是无数个他们,为青岛这座好人之城厚植了文明沃土。
青岛的山海风光有口皆碑,然而人才是城市最美的风景。千万市民在相互濡染激励中放大了 “榜样效应”,一整套有序运行的良性机制为人们提供了保障,青岛正在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道路上稳步而行。
责任编辑/王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