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快评 | 告别野蛮生长,“剧本杀”才能把路走宽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暑期将至,“剧本杀”“密室逃脱”等娱乐活动客流高峰即将到来。然而,部分“剧本杀”剧本存在“黄色暴力血腥”内容,一些密室逃脱场景中“黑暗追逐电击”行为,也引发是否会对未成年人产生不良影响的担忧。日前,文化和旅游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通知,首次将“剧本杀”“密室逃脱”等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娱乐经营场所新业态纳入管理。

“剧本杀”也要管吗?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其实,只要看看那些丛生的乱象,疑问就会迅速消失。比如,在大众点评里搜索“剧本杀”,显示结果大多包含“凶杀”“恐怖”“惊悚”等元素,而这些内容并不禁止未成年人体验。有学生在玩了“剧本杀”之后,足足一个多月时间,都沉浸在剧情营造的恐怖氛围中。有三甲医院临床心理科多次接诊因“剧本杀”而出现不良反应的孩子。这些患者中有产生抑郁的,有因为沉浸在剧情里失去自我的,还有走火入魔要砍杀父母的。

治理的紧迫性,也与“剧本杀”的体量与社交属性有关。据《2021实体剧本杀消费洞察报告》显示,2021年国内剧本杀市场规模超过150亿元,消费者规模或达941万人次,超七成的消费群体在30岁以下。消费者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达28%。“剧本杀”本身带有游戏属性和社交属性,对未成年人有极大吸引力,有学生曾表示,班里很多孩子都玩“剧本杀”,自己不玩就就少了话题。不过,孩子们爱玩的同时,对“剧本杀”内容却诟病颇多。上海市闵行区检察院曾对辖区未成年人密室“剧本杀”活动做过专项调查,报告显示,超一半未成年人对恐怖程度接受能力较低,17.64%的未成年人完全不能接受恐怖题材。不少未成年人也反映在受到惊吓后,追逐逃跑过程中可能发生摔倒、骨折等情况。这些都反映出,治理“剧本杀”已是必然之举。

此次五部门联合发布通知,就是给“剧本杀”明确底线。通知提到:设置场景不适宜未成年人的,应当在显著位置予以提示,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使用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剧本脚本;剧本娱乐经营场所应当依法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市场监管部门办理登记并领取营业执照……可以说,每一条底线都是社会呼声的回应,也契合法治精神。事实上,在通知发布之前,多地已出台了地方规定,比如,辽宁发布了《辽宁省密室剧本杀管理规定(试行)》,要求密室剧本杀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机制;上海实行了《上海市密室剧本杀内容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娱乐经营单位对不适宜未成年人参与的产品设置提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加强对“剧本杀”的监管。为此,5部门发布了《关于规范剧本娱乐经营活动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此次通知是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基础上发布的。

给“剧本杀”立规矩,也是对行业的一种保护。早在2020年,“剧本杀”行业内就有上万家店铺,联合抵制涉及黄色、暴力、血腥内容的低俗剧本。但随着同类型场馆遍地开花,竞争日趋激烈,部分店铺就开始“剑走偏锋”。而监管可以改变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规矩立起来,经营者们心里也“有底”了,知道红线在哪儿不能碰,也更清楚该朝什么方向努力。这个行业整体来说仍是新事物,根本没到“不打擦边球就活不下去”的地步。比如,通知发布后,有的店铺转向亲情、友情立意,让家长带着孩子一起玩,吸引来不少客源。

一个体量巨大且与未成年人关联密切的行业,不能总是野蛮生长。只有在法治轨道内运行,在优质内容供给上下功夫,“剧本杀”才会越走越宽广。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