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报快评 | 助大学生就业的“硬核”与温情


王学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不久前,毕业于厦门大学的青岛学子张虎求职遇到了“难题”。市南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委派职业指导师赵兴龙为张虎开展“职业诊断”。赵兴龙发现他“底子不错,善于沟通,但对职业规划模糊”,于是“对症下药”,向其推荐人力资源岗位,并鼓励他参加了面试技巧和提升就业竞争力的相关培训。在赵兴龙等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张虎顺利找到了工作,也真切感受到了青岛带给他的温暖。


稳定和促进大学生就业,是做好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各方高度重视。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076万人,比去年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量都创下历史纪录。在青岛,高校毕业生数量是13万,较去年增长近2万。史无前例的毕业生规模,叠加疫情冲击,经济下行,就业形势持续承压。


对于大学生就业,不妨以积极心态来看待。长远看来,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是巨大的。就大学生能力来说,他们正值青春年华,受过高等教育,是活跃的生产要素,也是创新创造的生力军,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对于城市而言,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既是“稳增长”“保就业”的要求,也是为发展保障人才供给,为提质增效奠定人才基础。而且,年轻人就业之后有了收入,可以拉动消费,带动经济增长。因此,各方应进一步发挥主体能动性,吸纳更多大学生就业。


坚定树立人才意识,站在人才强市的战略高度,留住英才、延揽贤士。今年以来,青岛先后推出“人才强青”计划、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稳就业工作“15条”等一揽子人才政策,全力应对“就业大考”。驻青高校培养的13万毕业生,在这里学习生活,对青岛日久生情,就站在城市“门口”,要尽最大努力把他们留下。那些在外地读书,却是青岛籍或者心仪青岛的,可以为青岛带来新鲜血液,要创造条件把他们从“门外”引来。青岛推出的政策中,不仅有安家费、住房补贴等真金白银的优惠,还有就业服务指导、精准匹配等实招、暖招。也正是凭着“硬核”与“温情”并举,高校毕业生留青率连年上升,2021年达到52%。


促进大学生就业,需千方百计拓展市场性就业岗位。稳就业,根本要靠稳企业、稳产业、稳经济。为拓宽就业渠道,青岛积极行动,比如,对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中小微企业,给予1000元/人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等。政策留人不如事业留人,事业留人关键在于产业。今年5月,青岛推出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亮出了产业能级提升的“路线图”,并明确重点发展24条产业链。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城市留才引才增加了砝码,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