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智能家电的泛终端操作系统,高环境、高效率重型燃料电池商用车整车集成技术开发,智慧疫苗无人接种的无针注射技术……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日前发布了2022年度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项目榜单,青岛共7家企业成功“揭榜”承担9项技术难题的攻关任务,涉及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医养健康等领域。
这张榜单是青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创新之路上奋力向前的一个剪影。
在全球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的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创新的能级对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结构、规模、速度和效益都具有长期的、全局性的和决定性的影响。
以创新激发城市活力。站上新起点的青岛,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山东省《“十大创新”2022年行动计划》为引领,按照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突出“创新型”发展导向,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转化功能,奋力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布局重大创新载体,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构建联络海内外高端人才的全球引才网络体系,服务国家参与国际科技竞争……
紧扣创新的时代节拍,青岛正加速奔跑。
高能级平台驱动,追求高水平自立自强
“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创新,浸润着城市的品格和追求。培育更多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批大科学装置,集中突破关键“卡脖子”技术……这座城市正在高能级创新平台的驱动下,为各种创新要素集聚创造广阔空间,迸发出创新的澎湃动能。
7月5日,记者走进家电行业首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由海尔集团联合行业龙头企业承担建设的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对智能家电行业首个数据合规治理平台进行联动调试。
数字经济时代,智能化成为家电产业演进的重要方向,随之而来的是大批量的用户行为数据和数据安全性问题。在保护消费者隐私的前提下,让数据安全有效地被运用、产生新价值,行业迫切需要一个加快推进数据合规治理体系建设的高效平台。而想要通过一个平台链接起海量的不同类型的智能家电隐私数据,并不容易。为此,国创中心结合相关法律、行业标准与消费者需求,搭建起一整套问题规则库,利用库内模型与企业产品的大数据比对,进行全流程监测评估。
解决“数据安全”这样的行业关键共性问题,是国创中心这样的高能级平台的使命。目前,国创中心整合家电、通信、软件、高校、科研院所等多领域、多行业技术力量,设立了9大重点创新实验室,业务合作基本实现国内头部家电企业全覆盖。就在不久前,国创中心还和中国软件国际、深圳开鸿数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智能家电软件创新中心”,推动国产化智能物联网操作系统在家电行业应用,提升我国高端智能化家电行业技术创新水平和产品竞争力,打造中国方案,形成行业、国家标准。
在西海岸新区,又一具备引领意义的大科学装置即将落地。这是由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打造的“吸气式发动机关键部件热物理试验装置”,项目建成后将为我国先进吸气式发动机科技自主创新、研制相关产品和滚动发展提供国际领先的研究条件,为航空、空天动力科技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从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驶出”的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由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液体黄金”绿色高性能新材料EVE胶,实现了我国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产业由0到1的重大突破的全球首艘10万吨级深远海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实现,背后是青岛战略科技力量的强化和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提升。
把“创新”融入城市血脉的青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积极打造和承接建设国家重大科研平台,推动多个优势行业通过关键技术突破占据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制高点。
以企业为主体,强劲创新脉动
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正在成为青岛这座创新之城的强劲脉动。
“这款由青岛制造、自主研发的产品以创新技术破解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可以让新冠溯源缩短到12小时,帮助我们追溯不同的变异株。”这是由青岛华大智造牵头最新研制的新冠病毒检测一体机,为开展抗疫国际合作输出了中国方案,收到了来自科技部的感谢信。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青岛实施“沃土计划”,滚动培育一批雏鹰、瞪羚、独角兽和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2021年,青岛市新建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8家、企业技术中心17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58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31家。目前,青岛市已有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7家,位居全国第八、副省级城市第四。
根据山东省工信厅刚刚公示的2022年度山东省“瞪羚”“独角兽”企业名单,青岛再添1家省独角兽企业、84家省瞪羚企业。其中,“新晋独角兽”宸芯科技总部掌握着3G/4G/5G移动通信终端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SDR芯片技术平台等关键技术,是我国行业通信终端SoC芯片专业领域的龙头企业,也是青岛集成电路加速崛起的重要力量。
今年4月,青岛市上线推出“揭榜挂帅”数智对接平台,所有市场主体和各类机构都可以通过平台,随时发布榜单内容,发榜方借助平台资源,自主开展揭榜方遴选、过程管理以及成果验收。截至目前,平台发布榜单165个,榜单累计金额8.55亿元;已有76个人才团队揭榜竞争61个项目,揭榜金额2.38亿元;共有20个项目进入到实质性签约阶段,签约金额7115万元。鼓励企业搭建创新平台,聚合创新能量,今年以来,青岛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由41%提升到61%。
创新引才机制,聚合智力资源
高端人才是提升城市创新力的关键支撑。青岛,正在通过创新引才机制,加速集聚创新发展智力资源。
在6月23日召开的山东省科技创新大会上,全省共303个项目(人选)荣获2021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青岛占据102席,占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教授笪良龙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此外青岛还斩获自然科学奖12项、技术发明奖4项、科技进步奖85项。
每一个奖项背后,都是一个创新人才团队。在科学技术奖上的突出表现,是青岛构建联络海内外高端人才的全球引才网络体系的一个写照。
4月24日,青岛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发布了《关于实施新时代“人才强青”计划的意见》《推进“揭榜挂帅”的若干措施》。会上对2021年度青岛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王军成、陈松林颁发了顶尖人才奖励,用最具仪式感的方式释放出青岛对人才的渴求和诚意。
以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人才,大会上青岛还发布了新一批“揭榜挂帅”榜单,涵盖海洋科技、高端装备、高端化工、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8个产业70个项目,榜单金额约3.5亿元,面向全球征集揭榜人才和团队。
打造人才集聚之地、辈出之地、向往之地。青岛还推出了新时代“人才强青”计划,明确今后将梯次实施“顶尖人才、高层次人才、未来之星、青年人才、技能人才”5项计划,部署了从引进到服务的各个环节。
截至目前,青岛人才总量突破251万;在青院士86人、国家级人才1085人、省级人才1473人;2021年驻青高校毕业生留青率达到52%,实现“四连涨”。在精准引才上求突破,今年,青岛提出引进人才25万人以上、完善博士后聚青创新创业促进政策、招才引智工作站总量达到20家以上等一系列人才目标任务。
不断增强创新资源集聚力、产业创新策源力、创新人才吸引力,青岛,正在向着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迈出坚实步伐。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