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快评 | 不看演技看流量?拍戏不能太短视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国家广电总局近日召开电视剧创作座谈会,就市场秩序与行业生态提出一系列规范。会上强调,要坚持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健康审美情趣,坚决抵制病态整容、“娘炮”审美、过度化妆、过度使用滤镜;要认真把好演员选用关,加强表演指导,以演技和形象气质与角色、剧情适配为标准,反对以“流量”为标准选用演员等。

众所周知,对于一部电视剧来说,选角关乎成败。本次座谈会所提及的“把好演员选用关”,是对常识的重申,也是对当下所存在问题的纠偏。近年来,电视剧行业内的“唯流量”倾向严重,很多制作团队在选角时不看演技先看流量,看热度如何、粉丝多少。为了迎合所谓“顶流”,不惜胡乱删改剧情,出现了四五十岁还演大学生,革命年代妆容精致、炮火连天发型不乱等奇葩景象。如此选出的演员,怎么看都不是演艺界,而是“流量界”的,有着满满的“塑料感”,令人不忍直视。

影视剧选角,看流量不是错,但只看流量就走了歪路。绝大多数电视剧都是关注市场的,花出去大把的钱,当然希望能赚钱,最好是名利双收,这是正常的预期。“顶流”自带大量粉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收视率,降低营销成本。跟电影相比,电视剧的受众群体也有所不同,对演技的期待值有时略低一点……电视剧团队算这笔账当然可以理解。但是,不能因此就只认“鲜肉”“小花”,甚至纵容“拍戏靠抠图”“对白念数字”“啥都用替身”等离谱行为。这不是“市场”二字所能搪塞过去的,而是价值观出现了问题,天长日久,会恶化电视剧生态。

在舆论关注下,净化演艺圈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不少选秀明星频繁出演电视剧,明明是男的,却偏偏翘着兰花指,修着柳叶眉,掐着细蜂腰,连笑的时候也要捂着嘴,让人看后起鸡皮疙瘩。假如只是个别现象,也不足为怪,但当这成为综艺流水线的造星套路,大量生产此类“产品”,就不得不令人担忧。此次座谈会上,明确提及坚决抵制病态整容、“娘炮”审美、过度化妆、过度使用滤镜,态度已足够鲜明。事实上,抵制“娘炮”不是要统一审美,而是防止审美变异。不是不包容,而是纠正畸形审美泛滥,防止将社会审美方向带偏。毕竟,电视剧选什么样的人站C位,不仅仅与市场有关,也与社会文化密切相连。

越来越多实事证明,流量明星并不是收视率的保障。此前,电影也一度沉迷流量明星,2019年由肖战主演的《诛仙1》和由鹿晗主演的《上海堡垒》,口碑扑街,使人们意识到光凭流量根本支撑不起票房。这种趋势在电视剧上也渐渐呈现出来。有流量而无演技,也许能在某一部剧中火一把,但运气不会总跟着你,很快就会因烂片而失去市场。粉丝的确可以贡献一些收视率,但无法支撑起高收视率来。假如电视剧一心讨好流量明星的粉丝,实在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近年来,《觉醒年代》《山海情》等电视剧并无流量明星,却凭借老戏骨的表演而深受观众喜爱。这也充分说明,对于影视剧选角来说,演技永远都应该是第一位的。

不看演技看流量,是“偶像养成热”在电视剧行业中的投射。如今,流量热已经开始退潮,随着市场理性和大众审美品味回归,那些没有演技且无力进阶的“鲜肉”“小花”们,注定了只能是流星。一部电视剧想要口碑票房双赢,还是想只赚几声吆喝,千万可得想好了。等到被拍死在沙滩上,是没有后悔药可吃的。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