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报快评|从贫困村到亿元村的“共富路径”


王学义


小小的樱桃西红柿,却让曾经的贫困村实现了产值破亿元的飞跃,村民年人均收入超10万元,户均存款超50万元。这是平度市明村镇白里村的现实写照,在其涅槃过程中,资本下乡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贫困村到“亿元村”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干部群众的多年摸索。地下没矿、地上无宝、土地贫瘠、交通偏远,是白里村的困境。“以前实在太穷了!村里男人找对象都很难。”村民对此记忆犹新。一个坚强的党支部发挥了引领作用。以大棚种植樱桃西红柿为突破口,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全村人的汗水换来了收成。然而,致富之路并非坦途。2017年前后,白里村发展陷入瓶颈。村里的大棚还是老式的,数量已多年没增加,产品的产量、口感、价格都提不上去。算算投入与产出账,村民又出去打工了……事实上,这也是众多贫困村在发展中遇见的难题。干部群众不怕苦、不怕累,但因资金匮乏、技术短缺、对市场了解不足等,到了转型升级的关口便“卡”住了。怎么办?白里村又向前迈出重要一步,引入资本下乡。


乡村有需求,资本有动力,精准引导资本才能实现共赢。白里村引进资本,流转了村里600亩土地,建起樱桃西红柿农业园,集育苗、种植、销售于一体,又建起新式农业大棚。资本下乡,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还带来了标准,提升了产品质量。这等于在生产与市场之间架起了桥梁,促进了农业生产标准化,加速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为避免资本与农民争利,白里村也探索出自己的模式:企业营建新式大棚,小部分自己经营,大部分租给村民。村民可选择承包或在棚内打工,租金和工资方面均充分考虑村民利益。村民吃苦耐劳,又有丰富的种植经验,可为企业提供高水平劳动力,当地多年形成的口碑也能给企业一定加成。另外,企业还会上缴利税。如此,村民、村集体、企业和政府的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



乡村振兴应激发社会资本的投资活力,但必须设好“红绿灯”, 保障农民利益。引导社会资本有序投入乡村,是我国多年来的政策导向。比如,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2022年4月,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2022年)》,明确了鼓励投资的13个重点产业和领域。其中特别提出,完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白里村践行的正是这样的路径,适合农民的让农民干,适合资本的让资本做,让更多产业收益留在农村,把更多就业岗位留给农民。政府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公共服务,为企业增强投资信心,破除融资痛点,同时提高监管水平,明确红线,守住底线。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让广大农民都尽快富裕起来。从贫困村到“亿元村”,白里村所走出的“共富路径”以及“政府+企业+村集体+村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显然值得更多地方借鉴学习。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