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2020年10月12日3版
青岛再生水,亟待派上大用场
——城市“第二水源”探访(上)
编者按
虽三面环海,但青岛却是全国最严重的缺水城市之一,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47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九分之一,城市90%以上的供水都来自于黄河、长江水。在这种情况下,青岛很早就将目光瞄准了再生水和海水淡化,开辟城市的“第二水源”。观海新闻记者近日就再生水利用和海水淡化现状、面临的问题及未来的规划,作了独家探访。
家住辽源路的68岁居民王凤先,下午就喜欢带着小孙子到海泊河边上玩耍,河水顺流而下,河两岸的木栈道上不少人在溜达散步。作为地道的老青岛,她至今记得这条重要的城市河道改造前的模样:“那就是个臭水沟,夏天窗户都不敢开,现在环境好了,河里有了水,又活起来了。”
而让河活起来的不是降水,是来自上游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作为市区第一条利用再生水进行景观补水的过城河道,海泊河年补水量约600万吨,目前累计补水5000万吨。特别是自今年4月份恢复24小时不间断补水,形成河道常态化补水机制,来解决水体黑臭的困局。
“我们在主城区的7家污水处理厂,污水日设计处理能力为93.6万吨,通过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工程的投产运行,再生水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目前利用率已由去年的45%提升到50%。”青岛水务环境能源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浩告诉记者。
河道生态补水,是目前再生水利用的重头戏,然而在工业、生活等方面应用占比偏低,没有充分发挥对于饮用水的替代作用。因此,专家提出,在注重利用率提升的同时,更要提高再生水的利用质量、扩大使用领域,多元化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不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再生水利用量累计达3.1亿吨,使用领域不断扩大
所谓再生水是指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等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指标,可以在非饮用领域替代自来水、地表水的水源,也叫“中水”。
虽然三面环海,但青岛却是全国最严重的缺水城市之一,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47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九分之一,城市90%以上的供水都来自于黄河、长江水。今年前8个月,我市平均降水量878.4毫米,在69年的水文统计资料排序中,高居第二位,即便今年降水量如此之大,我市供水依旧要依赖客水。
在这种情况下,青岛很早就将目光瞄准了再生水,实施污水资源化战略,开辟城市的“第二水源”,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现实问题。
与张村河一步之遥处,有一座神秘的花园式污水处理厂,地面上除了大面积绿植和少量办公用房外,看不到任何厂房和大型设备,也听不到任何机器的轰鸣声,原来他们都藏在18米深的地下。作为市区第一座全地下以及再生水百分百利用的污水处理厂,张村河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最高,每天处理污水3吨多,全部都补给到马路对面的张村河河道中,让一度断流的张村河因为再生水又焕发出勃勃生机:芦苇荡涤,鱼儿争游,水鸟翔集……
张村河水质净化厂尾水作为生态补水排入张村河,改善张村河生态环境。刘栋 摄
海泊河、李村河、张村河等这些重要的城市河流,近年来经过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后都实现了华丽转身,河道有流水,两岸有风景,更是成了周边居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而这都得益于市区7座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的充分利用。
青岛水务集团在主城区的7家污水处理厂污水日设计能力为93.6万吨,每天可作为再生水利用的设计值达47.6万吨,目前中水回用率达到了50.8%,主要应用于河道生态补水、水源热泵、园林绿化、道路冲洗、工业冷却、建筑降尘等城市非饮用水领域。从2001年至今,再生水利用量累计达到3.1亿吨,使用领域和利用率逐步扩大中,2019年的年再生水利用量已达到6550万吨,特别是今年前8个月再生水利用量5581万吨,同比增长11.2%。
中水管道使用不足百公里,亟待综合利用
青岛起步很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和推广再生水,是全国最早开展再生水利用的城市之一。这几年,我市再生水利用一直在开疆拓土,利用量和利用率也在逐年攀升,成绩有目共睹,但与国内其他先进城市相比,发展显得有些相对滞后。
“在再生水利用率的统计中,用于河道生态补水也是包含在其中,而这一部分占到了80%,因此实际用于工业和生活用水等方面比例过低,从饮用水的替代方面来讲,还没有发挥出再生水的最大价值。”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院长毕学军认为,河道景观补水对于改善生态的重大意义不可否认,但同时应该把它作为水资源重要的一部分,多元化多目标综合开发利用,特别是对于部分用水需求量大的工业企业来说,再生水利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污水净化前后对比。刘栋 摄
再生水实际利用效率不高,一些现实问题不得不面对。“配套输水管网的缺乏制约了再生水利用的发展。”市水务管理局相关人员表示,据不完全统计,青岛建成的中水管网约有380公里,但管网不连通,实际使用管道不足百公里,而且部分再生水水质不符合一些企业的生产标准,还需要进行深加工,处理成本高,这也加剧了再生水推广利用的难度。
为破解供水紧张难题,在再生水设施建设及推广上,西海岸新区作出了一些很好的探索和尝试。在西海岸新区的多家大型热电、化工企业的锅炉设备里,流淌的都是经过“深加工”的再生水,而供应商则是2017年在此落户投产的青岛锦龙弘业环保有限公司,专门生产精制中水,设计日产水能力达2万吨。他们的“原材料”就是旁边水质净化厂提取的外排中水。锦龙弘业副总经理王家宇说,他们加工后的精制中水直供企业用水大户,可替代自来水。每年这家中水厂可直接向企业提供700多万吨精制中水,相当于20万人的用水量。
“精制中水符合工业标准用水,投入很大,并且工业是用水大户,对缓解用水紧张、节约自来水效果明显,期待国家层面有更多针对这方面的优惠政策出台。”王家宇表示。
提到再生水利用,在国际社会上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新加坡。在大力推进海水淡化的同时,新加坡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中水回用,回收所有的工业和家庭生活废旧水,然后经过各种过滤和消毒,使其达到可以饮用的水标准,即所谓的新生水。目前新生水满足新加坡全国30%的用水需求,到2060年新加坡新生水将占总体水供的55%。新加坡的经验表明,在水资源利用上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关键是怎么来做。
近十几年来,在环境治理的推动下,水污染处理行业被推到了风口。有专家预计,近年来,每年我国水污染处理行业的市场规模在几千亿元。
作为污水处理方面的专家,毕学军在该领域研究了近30年,他认为,青岛在再生水利用方面大有可为,除了加大政策引导,还应该从体制机制上去下功夫,特别是利用市场机制、经济杠杆来撬动再生水的利用,真正做好节水社会,实现对水的良性循环有效利用。
责任编辑: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