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2022年8月10日7版
■即墨区大信街道司家疃三村北侧河道被偷倒的建筑垃圾堵塞。
近年来,由于小型工地处于监管盲区、违法事实取证难等原因,农村地区的空地、沟渠成为建筑垃圾违法倾倒的“重灾区”。此前,本报曾报道过胶州九龙街道东营村街道、西海岸新区胶南街道李家洼子村等周边存在违法倾倒垃圾问题。近日,记者对这些点位回访发现,经过相关部门积极整改,被曝光点位的违法倾倒垃圾问题已有明显改观。但就全市范围看建筑垃圾违法倾倒问题仍然大量存在。就此,基层相关部门表示,他们将通过监管和清理同步推进、人防和技防双管齐下的方法,全面整改建筑垃圾“围村”问题。胶州市城建局表示,将从源头入手,加强属地化监管。市城市管理局表示,将加速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改革,积极打通市区两级建筑垃圾管理渠道,全面杜绝垃圾“围村”现象。
【实地回访】
胶州市九龙街道东营村大片建筑垃圾已经清理干净
8月4日,记者来到胶州市九龙街道东营村回访。村西空地堆积的大片建筑垃圾已经清理干净,腾空的工地上补种了庄稼,有工人在空地沟坎中清拣散落的零星垃圾。在村北水塘附近,近万平方米建筑垃圾也被清理,仅剩下部分无法清除的淤泥留在原地。
西海岸新区胶南街道李家洼子村堆放的垃圾已清理
同日,记者在西海岸新区胶南街道李家洼子村看到,村北靠近大卢河近万平方米的土地上堆放的垃圾已经不见踪迹,平整的地面上铺设了绿色防尘网。进出该区域的土路已经设置围挡,杜绝大型货车进入。
即墨区大信街道司家疃二村建筑垃圾有增无减
尽管报道中的点位得到了整改,但记者了解到,还有许多农村区域被垃圾乱倾倒问题影响。2022年1月至6月期间,青岛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接到关于村庄周边倾倒垃圾的求助就有583件,其中大多涉及建筑垃圾乱堆问题。此前,家住即墨区大信街道司家疃二村的村民向本报舆论监督热线反映该村河道垃圾乱堆问题。记者一直关注问题的进展,8月5日下午,记者在大信街道看到,一条宽约5米的河道从司家疃三村和二村流过,在司家疃三村北侧河段,近百米的河岸西侧堆满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岸边道路和河道被垃圾堆挤占,部分河道宽度缩减到不足2米。垃圾堆中有很多新近倾倒的痕迹。村民告诉记者,这条河流是旁边洪江河的支流,近年来流域内堆积的建筑垃圾有增无减。
【部门回应】
针对村庄周边偷倒建筑垃圾监控难和易回潮问题,胶州市九龙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对东营村周边垃圾采取了监管和清理同步推进的做法。首先是加强人防,在保证正常车辆通行的情况下,街道在东营村征收拆迁区域3条小路设置围挡,并在剩余两条大道上建立卡点,外聘第三方安保公司24小时在卡点执勤,防止违法车辆趁夜晚偷倒垃圾。同时增加技防设施,在东营村地势最高的中心位置建立一处30米高的塔杆,安装高空视频监控探头,执法队员通过手机就能实时监控村庄区域内情况。九龙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在专业单位的指导下,开展清理工作。
消除村庄周边随意倾倒垃圾问题,除了点位上的清理整改,更需区市层面的统一调度。胶州市城建局地方建筑材料科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村庄周边偷倒建筑垃圾问题,胶州市首先加强了源头管控,以属地化管理为主,明确镇街职责,排查非法倾倒垃圾源头,对倾倒垃圾整改不及时的纳入年底考核扣分。其次,胶州市各镇街综合执法中队与公安、交通部门联合执法,加强违法倾倒车辆的路上查处。在建筑垃圾处置末端,胶州市将增设垃圾处置回填场所,鼓励镇街申报建筑垃圾回填场地,消纳建筑垃圾的同时,满足回填平坑、山体修复的需求。
记者从市城市管理局了解到,我市建筑垃圾管理手段和技术应用只适用于市内三区,监管网络还没有辐射到镇街村庄。目前,我市正在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改革,下一步,有望将镇街村庄的垃圾管理纳入统一管理体系,打通市区两级建筑垃圾管理渠道,从全市层面督导处理建筑垃圾“围村”问题。
记者点评
全链条治理扼住“黑手”
建筑垃圾“围村”不仅影响到农村生活环境,还可能严重污染农村土壤和水体,是事关农村生态的重大问题。该问题之所以近年来愈演愈烈,固然与城市建设发展的大势之下建筑垃圾总量骤增、小型工地处于监管盲区、违法事实取证难等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城乡两级建筑垃圾治理相关公共产品的供给不及时、不配套、不协调,全链条的治理机制尚未形成。因此,未来,在全面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进程,打通市区两级建筑垃圾管理“任督二脉”的基础上,让监管的各个环节层层链接、丝丝入扣,方为治标之策。
在此基础上,区市两级相关部门还应积极行动,落实整治。一方面,须动态摸排,建立完善建筑垃圾乱堆乱放点位的信息档案;另一方面,须溯源取证,释放执法效能,充分发挥综合执法改革一体化联动优势,在信息共享、协商研判、调查取证等方面不断强化与公安等部门的协作配合。此外,还要堵疏结合,加大建筑垃圾科学处置力度,从源头上有效缓解建筑垃圾末端处置成本高、运距长、乱弃置等现实压力。其一,可全面摸排闲置地块,合理设置建筑垃圾临时堆放点;其二,提升再生资源利用末端处置能力、解决建筑垃圾末端处置的短板。只有织就一张顶层设计、全线联动,联手管控、集中整治的高密度、全覆盖的治理之网,才能有效扼住倾倒“黑手”,为建筑垃圾围村“解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