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赋青岛 | 在“双碳”背景下,海德威担纲航运“碳捕手”

海德威:航运“碳捕手”

在“双碳”背景下,积极布局船用新燃料供给系统、船舶尾气脱硫系统、碳捕集与储存系统等高端船配产品

每一次航运业的格局之变,总是与政策风向和技术迭代息息相关,船舶配套这个细分领域尤其如此。

成立于2005年的海德威科技集团(青岛)有限公司,从最初的船舶黑匣子业务起步,成为国内首个掌握全流程自主知识产权的压载水处理系统厂商,再到布局船用新燃料供给系统、船舶尾气脱硫系统、碳捕集与储存系统,屡次开创行业先河,实现关键部件的国产化。

复盘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17年发展轨迹,可以发现它的每一步都顺应了航运业转型的新趋势。如今,航运业“碳中和”大潮激涌,在这个全新的坐标系中,海德威正积极推进相关高端船配产品体系研发。

海德威的船舶尾气脱硫系统。

崛起于压载水处理

压载水处理是一个因环保而生的小众行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相关技术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

船舶为了控制纵倾、横倾、吃水、稳性或应力,往往通过实时调整船上压载水量保障安全航行。但是压载水也带来了一个问题——水中的微生物可能对其他水域海洋生物带来威胁。2004年,国际海事组织通过《压载水管理公约》,要求船舶对压载水进行处理,消除有害水生物和病原体的转移。

嗅到航运政策风向的海德威,果断从最初的船舶黑匣子业务横向拓展,成为国内首家推出压载水处理系统的企业。

彼时,行业风口还远未真正来临,压载水处理系统处于普及阶段,只有小批量出货。海德威战略发展部总监卢克超回忆,2010年前后国内十几家企业研发压载水处理系统,但受航运下行周期、资金、技术等影响,大部分同行都被“挤到墙角”,能坚持下来的屈指可数。直到2014年之后,随着市场的认可和环保关注度持续上升,设备才开始大批量出货。

凭借先进的电催化高级氧化技术以及遍布全球的服务网络,海德威迅速打开国际市场大门,获得地中海航运、塞斯潘、现代、三菱重工、歌诗达等公司订单,跻身压载水处理系统的全球第一梯队。中国第一台出口到欧洲的压载水设备,亚洲第一个通过USCG陆基实验的压载水设备,世界第一台登上医疗救助船的压载水设备……这些行业纪录都是由海德威创造。

去年,海德威压载水处理系统销量实现逆势增长,全球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8.1%,全球市场占有率超12%,其中在荷兰、印度等优势市场的占有率超过50%。

据介绍,海德威压载水处理系统订单总数已突破3000船套,国外订单占比超过75%,订单量与市场份额稳居世界前列。

竞逐航运“碳中和”赛道

崛起于压载水,但并不止于此。随着压载水处理系统的市场空间逐渐见顶,海德威把目光投向了更为远大的航运“碳中和”。

全球贸易量的90%依靠海运完成,航运业的碳排放约占全球总量的3%。作为碳排放大户,航运业正计划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国际海事组织曾设定明确的目标,在2008年基准上至2030年碳排放强度降低40%,至2050年温室气体年度总排放量降低50%。

以马士基为代表的航运巨头开始探索多种减碳方案,采用甲醇、电力、氢、氨和液化天然气(LNG)等低碳和零碳替代燃料。今年,马士基计划追加订购最多12艘运力为16000TEU的甲醇燃料集装箱船,地中海航运签订20艘双燃料集装箱船建造合同,达飞订造了6艘15000TEU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

不少中国公司亦致力于通过绿色物流来降低运输层面的碳排放。其中,国内汽车生产商比亚迪计划订购液化天然气双燃料汽车运输船,应对海外快速扩张带来的运输需求。全球载电量最大的新能源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号也于年初正式首航,一次充电可续航100公里。

英国造船和海运业分析机构克拉克森的数据显示,2022年1-6月份新造船订单一共684艘,相较于2021年的火热市场同期下降近一半。然而新造船订单中,可使用替代燃料(包括替代燃料就绪、电池动力、电池混合动力船)船舶订单占比高达45%。

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也意味着巨大的机会。

“今年上半年,接近一半的新造船已经选择双燃料主机,LNG、甲醇等方案将会成为主流,给了船舶配套行业强劲的增长动力。”卢克超表示。

碳捕集系统拟实船测试

船用新燃料供给系统是实现船舶减碳的关键设备。

卢克超告诉记者:“以LNG为例,液化天然气储存在-162℃的超低温储罐,要从液态变为气态进行燃烧,中间需要一个转化的装置,船用新燃料供给系统正是起这样的作用。与传统燃料相比,LNG可以减少20%以上的碳排放、85%的氮氧化物排放和99%的硫排放。”

从2016年开始,海德威就与国内院所高校开展联合攻关,自主研发LNG/LPG、甲醇、氨等船用新燃料供给系统,适配主流厂商的各型号双燃料中低速发动机和内河船用单、双燃料发动机,取得主流船级社授予的原理认可证书。

2020年,海德威的海洋卫士船用LNG供气系统正式问世,并与瑞能航运签订合作协议。去年,海德威与重庆泰馨盛船务有限公司达成船用液化天然气(LNG)供气系统合作协议,为两艘长江三峡散货运输船提供一站式打包解决方案与技术服务,其中一套船用LNG供气系统已于近日交付。

除了用清洁燃料来降低碳排放,碳捕集与储存技术也日益受到关注。这种技术能够回收二氧化碳,并运输到特定地点加以利用或封存,被形象地称为“碳捕手”。

前不久,海德威自主研发的船舶二氧化碳捕集与储存系统,取得DNV和RINA等船级社授予的原理认可证书,成为该领域内全球少数几家获此认可的厂商之一。该系统采用超重力技术,将船舶发动机运行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就地捕获和储存,具有脱碳效率高、体积小、能耗低、储运便捷等优势。

“目前大部分厂商同类技术还停留在原理设计阶段,真正到产品阶段的不多。我们这套碳捕集与储存系统正在申请立项,计划在深圳一艘渡轮上进行实船测试。”卢克超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晓峰  实习生  孙小宜)

青岛日报2022年8月27日5版

(点击版面查看更多内容)

责任编辑:王逸群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