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快评 | 充电宝版“窃听风云”,问题出在哪里?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在人们印象中,窃听器只存在于谍战剧或警匪片中。然而,近日有媒体报道,只需改装内置一块通信SIM卡,充电宝就能变成“窃听器”“定位器”,随时随地实现远程监听和精准定位。而且,能扮演“隐私间谍”角色的不只是充电宝,插头、插座、水杯等日常物品都有可能成为刺探个人隐私的“间谍设备”。

这样的“间谍设备”横行,无疑令人担忧。显而易见,这严重侵犯了个人隐私,也给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埋下了巨大隐患。如此“高级”的“间谍设备”,其技术门槛并不高,改装起来也不难,在网购平台上只需几百块钱就能买到一套。有卖家表示,光这样的充电宝一天能改装出几十台。这简直令人防不胜防,很多人即便被窃听、偷拍了,也很难知晓。

生产、使用这种“充电宝式窃听器”,已涉嫌违法犯罪。我国法律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窃听设备。刑法第283条、284条对此都有明文规定,非法生产、销售专用间谍器材或者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造成严重后果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在刑法中将窃听与间谍器材并列,也可以看出问题的严重程度。

然而,明令禁止之下,这条黑色产业链依旧肆虐。检索新闻可以发现,早在2017年媒体就曾曝光“充电宝式窃听器,320元就能买到”。2020年,有媒体报道,南京警方摧毁了一条非法生产销售“充电宝式窃听器”的网络黑色产业链条,抓获涉案人员28名,缴获相关器材两千余件。日前,全国公安机关网安部门结合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深入推进打击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断源”行动和打击偷拍偷窥“扫雷”行动……可见,打击已经开展了很多轮,而这一黑色产业链依然存在,只是,跟以往相比,交易变得更加隐蔽。比如,有的线上销售时改变关键词,有的干脆从线上变为线下,有的则分散生产销售网络,横跨多个省份以躲避监管。

对于这一黑色产业链,必须进行常态化、全链条打击。一方面,网络平台要落实责任,从严监管。虽然一些商家采用特殊符号和模糊字眼来描述窃听设备,但网友还是能看明白的,平台一旦接到投诉、举报,就要立刻行动,防患于未然,不要为了利益而装睡。另一方面,警方也要加强常态化打击,发现线索后,要主动介入调查,迅速开展行动,顺藤摸瓜,将整个链条连根拔起。另外,还要尽快打好制度“补丁”,强化产品管控。把那些容易“出问题”的电子器材纳入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以强制性检测与审核做好把关,堵上入口环节的监管漏洞。

消费者也应该睁大眼睛,多个心眼,保护好自己。对于那些来路不明的充电宝之类物品,不妨打起精神,在确认品牌的同时,也重点观察一下包装是否有重新封装的痕迹,看看充电宝是否被拆卸过,努力提高防窃听意识。一旦发现问题,就要立即报警,尽最大努力不断压缩不法分子的生存空间。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