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8月31日讯 一座城市实现高质量创新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研发载体的支撑。对研发载体的支持,青岛从不吝啬。最近,市科技局信息显示,青岛将通过一般债的方式,对山东能源研究院建设进行专项支持,总额达1.1亿元。
给予如此大手笔的支持,既是青岛对研究院下一步发展的助力,也是青岛对研究院已有成果的充分肯定。山东能源研究院依托中科院青岛能源所,由山东省、中科院、青岛市三方共同出资建设。作为集前沿技术研发、人才集聚培育、优势产业育成和科技创新服务为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院不断整合资源增动力、创新机制促活力,各项工作正有序开展。
目前,山东能源研究院园区建设10个单体楼座已全部完成主体封顶,正在进行室内精装修、景观道路及管网等配套设施施工,预计今年底完成整个园区建设;研究院新增引进、培育顶尖人才7人、领军人才41人、青年俊才191人,开展10项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及工程示范,引进2项院士牵头的重大能源项目落地转化。作为推动山东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山东能源研究院的作用已经初步显现。
聚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第一资源”
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自开建以来,山东能源研究院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断发挥人才集聚效应,强化人才引领,激活研究院高质量创新发展。
为此,研究院设计构建了“1+X”模式的人才引育体系,即人才引进培养系统工程+各类人才专项制度,畅通多维人才引育渠道。截至目前,研究院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兼职聘用等形式增引各类工作人员已达746名。
这些人才层次分明,都能在山东能源研究院找到充分的发展空间,各展所长。
其中,研究院引进院士层级顶尖人才共7人,包括全职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5人、国际知名专家1人,为顶尖人才在引领学科方向、凝练重大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奠定了基础;加强领军人才培育,新增杰出领军人才41人,包括国家级人才专家6人、中科院引进人才专家10人、山东省“泰山学者”专家6人、山东省杰青优青和海外优青5人,并与储能材料器件、生物能源、仿生能源、化石能源等领域的7位优秀学者达成聘用意向;持续引培青年俊才,引进博士学历或副高级全职青年骨干人64人、博士后科研人员127人。
搭平台,让人财物聚集起来“办大事”
高层次的人才需要施展才华的“舞台”。山东能源研究院坚持以打造高端创新平台为原则,不断探索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加强集团作战能力,推动“项目-平台-人才”一体化推进。
研究院按照“以任务定学科方向,以学科方向定领军人才,以领军人才组团队”的指导思想组建创新团队。在科研组织模式上,打破传统科研人员PI制(即“课题组长负责制”)的小组作战模式,改为以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为牵引,以加强学科领域组织部署为目标,组建完成了微生物制造工程中心、工业生物燃气研究中心、材料生物合成技术中心、单细胞中心、固态能源系统技术中心、泛能源大数据与战略研究中心、仿生能源界面技术研究中心、燃料电池工程研究中心等8个组群。
这些组群主要由院士、国家杰青等顶尖人才牵头建设,围绕统一的科研攻关目标下设多个研究组,协同开展重大科技任务,单个组群可达百人规模,在新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初步形成科技研发人员和团队“集群”作战优势。
谢克昌院士、田亚峻研究员领衔组建的泛能源大数据与战略研究中心,便是组群模式的典范。这支专业化团队创立了泛能源大数据国际新理念,已经成为山东省能源领域和“双碳”目标建设的高端智库之一。在能源大数据平台建设领域,研究院还基于泛能源大数据理论,完成了山东省能源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并形成了《山东省能源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提纲挈领地为我省能源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研究院还与浪潮集团、北京航天遥感公司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先后开展了六次能源行业调研,组织召开了“双碳”战略下能源高质量发展院士论坛,为能源产业的发展找到了更多“现实路径”。
让人、财、物集聚起来办大事,山东能源研究院打造了“政产学研金服用”等要素于一体化的联合创新平台。在学术交流、前沿技术对接方面,研究院在国内融通协作,与北京低碳院、中科院理化所、青岛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高校开展交流互访20余次,共同探索能源领域最前沿的技术成果。此外,研究院还与浪潮、兖矿、荣信、青岛城投、水发、南山、鲁抗医药等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这些创新中心都是产学研结合的产物,也是科研成果转化落脚的“第一步”。为了让更多技术和成果实现落地、转化,山东能源研究院高标准建设了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采购了34台大型仪器设备,建设了6个专业技术平台,为研究院的科研及成果转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平台支撑。
除了与国内科研院所、企业协同创新,山东能源研究院还稳步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建设。据悉,研究院已经多次与德国、法国、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科研机构联合开展研讨会、专题论坛等活动,累计组织万余人次参与线上、线下对接交流,深化了研究院与国际合作伙伴的持续合作,确保在能源研究领域始终保持在“第一梯队”。
聚成果,科技变成“第一生产力”
汇聚了顶尖的科研人才,创造了全新的科研模式,搭建了高水平的科研平台,高质量的科技成果自然接踵而至。
面向国家“双碳”战略,研究院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创制新型木质纤维素整合生物糖化核心技术,完成百吨级全链条工艺中试示范,正在建设千吨级产业化示范;突破了微藻发酵制备高附加值产品——甘油葡糖苷的生物制造技术,以技术入股在青岛成立产业化平台中科蓝智公司,已完成种子轮、A轮、A+轮三轮社会融资,公司估值超2亿元,产品已进入多个知名品牌供应体系,3年左右计划推动上市;成功研发单细胞分选系列科研、医疗仪器设备,成立青岛星赛公司实施产业化推广,完成A轮融资;面向我国深海装备对高比能固态电池的重大需求,研究院突破固态锂电池工程化技术,建成百兆瓦工程化平台,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与极地项目,并承担了2000kWh国际无人科考实验站能源系统的研制任务……
面向国家氢能燃料电池研发和产业化发展需求,研究院还开发燃料电池热电动态耦合运行机制以及能量协同管控技术,研制出高效、长寿命、低成本住宅用PEMFC(即“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并开展示范应用,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氢能技术”重点专项支持,助力“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的实施。 面向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需求,研究院突破了二代生物柴油产业化关键技术,利用液态催化联合固态催化,解决了传统技术过程反复和固态催化剂本身快速失活、难以长周期运行等关键问题,在河北完成20万吨/年工业示范,与山东东营奥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签署120万吨/年项目合作协议。突破了生物基绿色增塑剂生产成套关键技术,与鲁抗集团签署技术许可协议,在邹城市建设绿色增塑剂中试与产业化示范线,有望解决增塑剂行业“绿色化”“低成本”这一国际共性技术瓶颈。
除了推动技术成果“自产”,山东能源研究院还大力推进重大项目、重大成果在山东汇聚、落地转化。开建以来,研究院先后开展企业调研200余次、组织参加各类成果对接活动90次,与山东能源集团、海信、青岛城投等7家山东省龙头企业建立起全面战略合作关系,推动煤制乙醇、二代生物柴油、生物天然气等10余项重大成果落地山东。
在落地的项目中,不乏院士牵头的“顶级”项目。刘中民院士团队的40万吨煤制乙醇项目落户,总投资30亿元,达产后可实现年均销售收入35亿元、利税13亿元;唐勇院士团队的10万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项目落户,总投资4亿元,达产后可实现年均销售收入12亿元以上、利税3亿元以上。
为全面承接科技成果,研究院还在莱西建设了产业孵化基地——莱西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中科产业城建设,围绕“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着力打造生物智能制造、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应用等7大工程技术平台,建设创新、创业、资本等要素聚集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业孵化生态。目前,莱西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已引进落地科技创业项目17个,自主培育青岛中科蓝智公司等高科技企业4家,推动企业完成融资近6000万元。
汇聚人才、汇聚平台、汇聚成果,通过持续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打造高端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集聚及转移转化,山东能源研究院不断提升能源科技创新能力,为山东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引擎。(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责任编辑: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