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箱、支教、取水样……山科大这个党支部跨越千里下乡

8月10日,在尚未结束的2022年暑期里,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王建炜和他的同伴们在颠簸的车上坐了十几个小时后,克服高原反应、小心翼翼地在黄河源头约古宗列曲取到了水样。这是山东科技大学“大地之光”党支部师生党员“三下乡”之旅的一幕。

2022年暑期里,为响应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山东科技大学地科学院派出由老师带队、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的党员队伍,从黄海之滨跨越5000余里——从山东沿海到青藏高原,寻根溯源探访黄河源头,顺河而下至黄河入海口,取水样、做科普,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做“母亲河”生态安全屏障的维护者。

据介绍,“大地之光”党支部是地科学院成立的一个由辅导员老师和研究生党员组成的特殊党支部。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冲锋在一线,发挥大学里特殊党支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是这个党支部日常的工作写照。2022年的暑期,由地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李晓静带队,支部成员前往有着“黄河源头第一县”之称的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但和之前的野外“三下乡”实践不同,这次出发的时候,他们背了满满5大箱的文具。

在前往青海之前,他们提前做调研,知道当地有个“三区三州”脱贫攻坚教育项目玉树市第五民族完全小学,这所小学也是青海玉树市城东区设立的第一所小学。于是,他们辗转联系到在学校驻地的青岛昌隆文具有限公司,拉来了5000支钢笔、中性笔等文具的赞助。并通过爱心捐款购置了40个书包。带着200余斤重的5大箱物资,尽可能地精简个人行李,从海拔水准零点所在的青岛来到海拔平均4000多米的玉树。

在玉树市第五民族完全小学,校长伊羊为大家献上代表“上善若水”的蓝色哈达。李晓静一行亲手为孩子们背上了书包并捐赠了白雪文具礼包。“大地之光”党支部成员为孩子们开展了“黄河岸边是家乡”和“我和地球有个约会”主题知识小课堂。“为什么黄河水在咱这里看到的是非常清澈的,而到了中下游就变成了黄色呀?”“我们学院地球科学馆里这个超大的骨头架子恐龙是什么恐龙啊?”就这样,支教小课堂在孩子们争先恐后“我要去青岛,我要去山东科技大学”的喊声中下课。

青春寻访三江源头,地学助力黄河安澜。黄河源头水质状况如何?为了为响应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大地之光”党支部成员从玉树市出发,来回行程近千里,克服重重困难来到黄河源头之一的约古宗列曲,完成野外水样采集,并将其密封后带回学院实验室进行样本成分分析,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李晓静表示:“同学们采水样主要目的就是研究黄河的生态状况,对其范围内生态系统状况进行对比分析,提出水质监测建议等,助力黄河生态保护。”

支部成员一路在世界屋脊上的三江源地区翻山越岭,离开曲麻莱县城十五分钟,手机已经没有一格信号,从柏油马路到水泥路到砂石再到没有路的路,近乎“蹦床”式的颠簸旅程一直持续了17个小时……但是面对千百万来年神秘莫测的青藏高原、高低起伏连绵不断的大小山脉、澄澈无垢静谧高远的蓝天白云,这祖国大山大河的磅礴气势让所有困难都不再是困难,深深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大地之光”党支部成员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始终不忘初心跟党走,在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以青春行动和地学知识共鸣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在青海,除了捐物资、做科普、取水样外,支部党员还走访当地藏民家庭,了解群众生活;深入参观青海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感受抗震精神,探寻精神高地。

在东营,支部党员不仅克服黄河汛期存在的种种困难甚至危险完成取样,其取样路线几乎覆盖整个三角洲地区;还在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科研人员带领下来到试验田,学习了解三角洲盐碱地合理利用、生物入侵治理、鸟类栖息地修护、黄河生态植物生长等内容;并向当地居民科普防溺水和急救措施等安全知识。

“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学校团委鼓励并支持山科青年投身社会实践,将校园课堂中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课堂中,用专业本领服务人民、服务基层、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山东科技大学校团委书记尹立明说。(通讯员 任波)

责任编辑:杨海涛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