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人才地图上线,“导航”解决供需“堵点”

汽车产业人才地图上线,“导航”解决供需“堵点”

即墨已建立起10万多人的行业人才智库,试运行以来为130多家企业提供匹配服务,13名产业专家帮23家企业提升产值效益1.5亿元

“受疫情影响,考察外地合作工厂成为难题,现在,我们用‘地图’搜索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分析报告就能了解企业的技术实力;通过与匹配到的企业、专家开展合作,进而解决了企业在技术攻关、招才引智过程中面临的‘难点’‘堵点’问题。”位于青岛汽车产业新城的青岛三维汽车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金超说。

金超所说的“地图”是即墨区今年打造的科技创新智库——青岛汽车产业人才地图。

随着一汽大众、一汽解放、奇瑞新能源等项目汇聚,即墨区已初步形成具备千亿产值规模的汽车产业集群,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汽车产业链。今年以来,为解决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招才引智中面临的“招才渠道不够畅通、技术匹配不够精准”等难点堵点问题,即墨区结合“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聚焦千亿产值规模的汽车产业集群,规划建设了全国首个汽车产业人才地图,并于8月18日正式上线。

人才是引领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衡量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建‘地图’的目的就是以人才靶向引进、技术精准匹配、产才高校融合为着力点,利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为企业的技术突破、靶向引才搭建平台、提供导航,通过精准引入外部智力,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衔接融合,助力本地企业高质量发展。”负责地图规划建设工作的即墨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青岛汽车产业人才地图分为人才地图、人才引进、人才看板、区域资源、人才智库、企业智库六大功能板块,通过引入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共享服务平台,整合国内外院士、国家级领军人才、长江学者、泰山学者等汽车专家资源,建立起覆盖全国范围汽车行业专家10万多人的人才智库。同时,“地图”围绕汽车产业链全景图,对产业上下游、关联关系、细分领域、学科交叉进行分解,形成了完善的汽车产业知识图谱,实现了与当地企业的匹配,为企业寻找技术突破和产业链合作提供指引。

“为更好服务企业精准引才、产业强链,即墨区还为落户于汽车产业新城的兴海汽车、卡福莱汽配等200余家企业分配了专属账号,每家企业可以随时登录‘地图’进行人才数据信息查询,通过产业、人才地图的双重‘导航’,推动供需资源对接。”青岛汽车产业新城管委会企业服务部部长于立明说。

青岛兴海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汽车零部件生产、研发、销售于一体的科技型企业,受研发水平制约,公司在连续纤维环氧树脂成型工艺(PCM)项目的技术攻关中遇到瓶颈,迟迟不能突破。带着疑问,公司技术研发人员通过“地图”搜索引擎找到了复旦大学新材料领域专家董安钢教授。“在与董教授多次线上和线下研究探讨后,他的研发方向和提出的技术攻关方案符合企业实际、切中企业需求,对企业研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董教授的出现让公司董事长刘存亮看到了转机。

在“地图”的牵线搭桥下,董安钢教授与兴海汽车顺利签约,达成了产学研进一步深化合作的意向。在他的指导帮助下,困扰研发团队的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连续纤维环氧树脂成型工艺(PCM)项目研发成功。“我们成功将传统SMC材料短纤维成型工艺降重70%,由原先4-5毫米的工艺减薄至1-1.5毫米,性能比SMC提高5倍的强度,实现了零部件轻量化和性能提升,有效增强了产品竞争力,现已在车厢上成功应用。”兴海汽车商务部部长孙琳杰表示。

记者了解到,青岛汽车产业人才地图试运行以来,聚焦企业发展需求,已为130多家企业提供了匹配服务,举办技术对接活动12场,13名行业专家与23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实现产值效益提升1.5亿元。

今年,即墨提出着力打造15条重点产业链,其中作为支柱产业的汽车被列为第一条。要求推动汽车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健全集研发、制造、后市场等为一体的汽车产业链,计划到2024年,力争实现汽车产业总规模达1300亿元的目标。下一步,即墨区将继续围绕汽车企业需求,持续深化完善平台功能,开展区域产才监测、企业背景调查、产业链精准招商等延伸服务,逐步打造起以产引才、以才促产的良性格局。(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涛  通讯员  张晗  周国健)

责任编辑:张慕鑫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