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快评 |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机器人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最近,两场机器人大赛引起了广大青岛市民的关注。近日,首届世界大学生水下机器人大赛,在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举行;同一天,第七届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开幕,期间举行了2022世界机器人大赛。两场大赛级别不同、范围不同,却释放了同一个信号:机器人越来越深地介入我们的生活。


机器人值得期待,人工智能发展有目共睹。在比赛中可以看到,无人无缆水下机器人,下水后不需要人的操作就能完成各种任务。在我们的生活中,上班和支付有人脸识别,可以人机互动玩游戏,家里有机器人扫地。而在工业领域,目前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已覆盖汽车、电子、轻工60余个行业大类、160多个行业种类,可能用不了多久,就会“三百六十行,行行有机器人”。



机器人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蓝海”,也是城市竞争的新赛道。就市场规模而言,2021年我国机器人全行业营业收入超过1300亿元,工业机器人产量达36.6万台,比2015年增长了10倍,稳居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而就产业链而言,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覆盖了从零部件、整机到系统集成、检验检测全链条,在全球产业发展格局中地位日益凸显。机器人产业大有可为,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正迅速集聚人工智能企业,青岛也在加快布局。近日,青岛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接入中国算力网,标志着青岛人工智能产业取得又一关键突破。今年,青岛将人工智能列为24条重点发展的产业链之一,日前出台了《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进一步明晰了产业发展方向。


要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根本还是在于创新。需要正视的是,我国机器人产业核心零部件进口依赖度仍在七成以上;难以实现基础知识融合、人机高效互动等,这些都是整个机器人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研发瓶颈。要解决这些“卡脖子”问题,必须在自主创新上下功夫。《“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到,要加强机器人科技人才培养,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专业技术和复合型高端人才;支持举办各类机器人大赛等。把“机器人大赛”列入规划中,就是要通过高水平比赛,既提高技术水平,又检验动手能力,争取从多方面选出“最强大脑”。而且,这还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的氛围,给年轻人更多激励。可预见的是,今后有关机器人的大赛会越来越多。而最近,又一令人惊喜的消息传来:今年9月新学期,青岛将在全国率先实现市域层面人工智能课程全普及,千余所学校的百万名学生均将接受人工智能教育。这对于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将会奠定良好基础。


当然,科技创新的轨迹从来都不是线性的,需要一个从蓄力到爆发的过程,机器人产业也是如此。在期待时多一点平常心,在研发时多一点务实心,舍得花心血,耐得住寂寞,付得起成本,然后才能更好地谈雄心。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