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牢中国饭碗,共筑全球粮安。”今年10月16日是第40个世界粮食日,活动主题为“齐成长、同繁荣、共持续,行动造就未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从先秦时期墨子的“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到汉代贾谊的“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从魏晋时期诸葛亮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到唐朝李商隐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从明朝薛瑄的“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到清朝朱用纯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约理念更是深入人心,代代相传。
改革开放四十二年来,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3277亿斤,实现了历史性的“十六连丰”,连续五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472公斤的粮食占有量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线,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自给率达到100%,现有库存超过一年的正常消费量,中国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
在这一物阜民丰且全力拉动内需的时代背景下谈“节粮惜粮”,会不会有“过时”之嫌?
其实不然。
作为人们行为的引导和精神的追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永不过时的,其中就包括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追溯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兴于勤俭,亡于奢靡。“勤俭节约是个传家宝。”在艰苦岁月里,凭借这一美德,我们战胜了困难,走向了胜利,在物质条件极为丰沛的今天,我们只有持之以恒地继续践行,方能由此迈向更大的胜利。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由基本温饱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质性飞跃,但我们也惊讶地意识到了粮食浪费的严重性,早在2013年,时任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就表示,中国粮食产后损失惊人,每年的粮食损失浪费量大约相当于2亿亩耕地的产量,比第一产粮大省黑龙江省一年的产量还要多!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如今看来,守住管好天下粮仓,反对餐饮浪费,从更深意义上已等同于守住了“耕地红线”,更事关中华民族勤劳节俭道德底线的坚守与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一贯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从整治“舌尖上的浪费”到狠刹“会所中的歪风”,从遏制“车轮上的铺张”到清理超标办公用房……今年8月,他又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中国是第一个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建立南南合作战略联盟的国家,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过去的40年见证了中国在全球粮食安全、乡村发展和扶贫减贫事业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正为世界做出着积极的贡献,同时,中国在减少食物损失和浪费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努力,这不仅有利于中国人民,还可以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斯是大国自信,更是大国责任。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的美育资源。
“琼瑰未获得研材,温润还将六美学。”破除面子文化,不跟风,不攀比,从微乎其微的一粒粮食开始,用“节约”书写“高尚”,这不正是良习得以研磨,足以个人及社会发展笔酣墨饱,以致传统美德毫底春风的美育砚台吗?(作者:一品)
责任编辑:杨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