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0月6日讯 尽管是国庆假期期间,早上8点30分,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汪辉还是像往常一样准时出现在办公室里。为了让青岛“冲刺”全球光伏生态应用“第一梯队”,科研攻关“不放假”。
汪辉一边打开电脑,一边把研究组里的徐梅叫进了办公室,询问东营光伏电站生态数据的情况。“光伏板下的土壤湿度明显高于光伏板间,水分蒸发更少,盐度改善效果显著。”听到徐梅这样回答,汪辉进一步布置任务:“那你把目前的数据形成报告并做成曲线图,得出专业化结论之后发给我。”
如此雷厉风行,不仅是汪辉性格使然,也是因为她率领研究组参与申报的科技部战略性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将于10月12日提交最终材料,国庆假期正是项目筹备的“冲刺”阶段。
这是一个专注于光伏发电生态评估领域的国际合作项目,总经费超亿元。项目申报主要单位包括青岛能源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核电力规划设计院、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及“头部”企业,也联合了希腊、马来西亚、泰国、加拿大等国际知名的光伏项目承担方,将在全球不同气候和生态条件下进行光伏发电设备的效果测试和生态设计评估。在全球光伏发电领域,这是个处于“第一梯队”的研发项目。
整整一个上午,汪辉都坐在电脑前,不停地通过邮件、微信与项目承担方联系,收集、修改各方提供的项目材料,并进行最终的汇总。
午饭过后,汪辉又赶到了实验室。“这是在光伏板下种植的吗?与同土地上露天种植的茶叶相比,生长和品质如何?”汪辉拿起一份刚刚采摘的新鲜茶叶询问道。根据光伏用地的土质特点进行适宜的耐阴经济作物品种选育和合理布局种植,是提升光伏用地经济与生态效益最好的方式。
太阳能光伏是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版块,其装机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双碳”目标的实现。“大型光伏电站主要建设在滩涂、盐碱、干旱等各种利用率低的土地上,我们要做的就是开拓‘光伏+’新模式,将光伏与各地优势产业结合发展,创新农(渔)光互补、光伏治沙、清洁供暖等零碳负碳发展模式,在缓解光伏用地紧张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汪辉说。
“节假日成为工作日”,对于汪辉这样的研究人员来说早已成为“常态”。“能源关乎国家发展的未来,我们重任在肩、刻不容缓。”汪辉表示。(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文/图)
责任编辑:陈海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