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艘拖轮作业10小时,面积超4个足球场的“海上巨无霸”在青岛“搬家”

总长351.4米、宽95.5米、面积超过4个足球场,高度30.5米超过10层楼,举力达到100000吨,给这样一个巨无霸在海上“搬家”,是种什么体验?记者从山东港口青岛港轮驳公司获悉,9日,经过6艘拖轮的密切协作,青岛北海重工100000LT浮船坞拖航任务顺利完成。

拖轮助力浮船坞前往锚地

多部门携手保障浮船坞试验

青岛北海重工100000LT浮船坞需要到锚地开展沉浮试验,但由于浮船坞体型巨大且自身没有动力,从码头到锚地,虽然距离只有6海里,却不是一件轻松活。山东港口青岛港轮驳公司接到拖航任务后,为确保顺利完成此次北船10万吨浮船坞内锚地浮沉试验作业任务,会同青岛交管中心、青岛引航站、青岛港生产调度指挥中心等多次召开拖带通航安全保障方案专家评审会和航前会,对拖带作业可行性和通航安全保障方案进行严格论证,根据当前海域环境以及拖轮情况研究拖航方案及拖航准备工作,制定具备针对性、安全性、可操作性的任务计划,并做好应急预案。

拖带过程存在三大难点。难点一:由于浮船坞靠泊的码头外侧水域较狭窄,并有两条清淤船在航道附近抛锚作业,浮船坞在出北海码头过程中航道非常紧张,富裕作业水域极其有限,离泊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与附近浮标以及清淤船的距离。

难点二:浮船坞在出泊位时需要大角度转向,主拖船和船尾拖轮所在位置需要频繁地进行垂直顶拖,且顶推位置两侧有栏杆和凸出物,顶推范围小,对各拖轮操纵要求很高;在对浮船坞进行垂直倒拖时,需要克服前面拖轮的排出流及北风对船身的影响。

难点三:由于浮船坞两侧坞墙的受风面积达到了10717.7平方米,在抵达预定位置后,受北风影响很难将浮船坞保持在最佳的下锚位置,需要各拖轮密切配合,克服风流的影响,不断调整拖轮的角度和顶推速度,将浮船坞牢牢地“钉”在预定锚位上。

“海上野战军”10小时完成任务

针对此次作业的特殊性,经专家评审讨论决定采用吊拖加绑拖的方式,并确定了主拖轮。由于船坞尺寸大,受潮流、风力影响大,航拖操作极为困难,需要六艘拖轮全程高度配合,公司特意派出指导船长曲维忠和富有经验的船长迟乃胜跟船指导,确保万无一失。

在青岛港生产调度指挥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寰宇六号”“寰宇二号”“亚洲十一号”“亚洲十二号”四艘拖轮从镰湾河基地出发,准时到达青岛北海重工码头与北海船厂两艘拖轮会合。浮船坞船艏和船艉甲板缆桩作为拖拉点,拖轮拖缆穿过船艏和船艉处导缆孔,一端挂在甲板缆桩上,另一端通过与拖轮主缆连接,待缆绳全部固定好后,上午9时30分开始起拖。面对困点难点,“海上野战军”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在青岛引航站引航员的统一指挥和六艘拖轮的通力配合下,面积超过4个足球场的“庞然大物”在海面上平稳地移动,最终历时10个小时圆满完成任务。

北船10万吨浮船坞内锚地浮沉试验作业任务的圆满完成,体现了山东港口青岛港轮驳公司船员们高超的作业技术与默契的配合,彰显了轮驳公司职工勇于拼搏、敢于担当的“海上野战军”精神,充分展现了山东港口的综合实力和良好的市场品牌形象。

浮船坞简称浮坞,是一种用于修、造船的工程船舶,它不仅可用于修、造船舶,还可用于打捞沉船、运送深水船舶通过浅水的航道等,可承担各类油船、散货船、大型全集装箱船和其他大型海上工程建筑物的坞修工程,也可用于大型船舶和海洋工程的对接、改建和制造。按照计划,9日浮船坞原本应返回码头,不过受到强冷空气带来的大风影响,返程计划被推迟,将在12日再次动用拖轮将其拖回码头。(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 徐美中)

责任编辑:郝媛媛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