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快评 | 海天酱油“双标门”,好好回应消费者很难吗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海天味业近日陷入舆论漩涡。多个自媒体爆料称,国内售卖的海天酱油含食品添加剂,有一堆化学名词:谷氨酸钠、三氯蔗糖、苯甲酸钠……而外销的一款海天酱油的标示却是“干干净净”,只有水、大豆、食用盐、砂糖、小麦。该事件引发诸多争议,迟迟未能平息。


针对“双标门”,海天味业9月30日回应称,海天所有产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及其标识均符合我国相关标准法规要求,并且强调自己也有0添加系列、有机酱油系列产品。10月5日,中国调味品协会又发布声明称:“双标”传言对中国调味品的生产和市场造成了不良影响,将“支持因舆情受到影响的调味品企业依法维权,追究网络造谣者的法律责任”。其中还强调,因各国饮食和消费习惯不同,同一类产品的标准要求会有所不同。但标准本身并不存在高低之分。


按说企业和行业协会发表声明,是回应质疑的有力举措。然而,就目前看来,这两方面的回应都未能消除争议。为什么呢?一方面,是因为它们都没有很好地回应消费者质疑。比如,外销酱油中,是否也存在诸多食品添加剂?大体相同款式、相同价格的酱油,国内的和外销的,在添加剂方面有没有区别?消费者的这些疑问至今依然存在。


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们的部分措词,要么强硬要么含糊,容易引人不适。比如,虽然可能存在个别自媒体蹭热度的现象,但并非所有消费者的质疑都是“造谣”,别动不动就拿“追究法律责任”来吓唬人;说不同添加剂是“因各国饮食和消费习惯不同”,那么,有哪个国家的消费者是特别喜欢添加剂的吗?明明可以摆事实、讲道理,通过坦诚的回应来消除质疑,却偏偏在发出回应之后,又引来了更多新的质疑,这样的操作着实令人无语。


这一事件反映了消费者在添加剂方面的重重焦虑。在很多人印象中,食品添加剂都是化学元素,添加剂越多,对人身体健康的危害就越大。其实,现代食品工业早已离不开添加剂,部分食品添加剂属于化学合成物,但也有部分添加剂是纯植物提取物。食品添加剂可以起到防腐、保鲜、增香等多种作用,在调味品中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非常普遍。对于添加剂的使用,国家层面的标准中有严格规定,只要所使用的添加剂符合国标,就应该是安全的,对此不必过度焦虑。这是海天酱油“双标门”中必须厘清的一个问题。


“双标门”的另一个指向则是标准制定问题。我国现行酱油国标是在2000年制定的,是强制性标准,后于2014年进行更名,变为推荐性标准。新的酱油强制性标准,一直没有出来。这么多年过去,人们对于酱油品质的要求已大幅提升,为何国标反倒成了一条“短腿”,这的确值得追问。而且,在国标制定过程中,也应该更多倾听消费者的声音。让一切置于阳光之下,阴霾自然一扫而空,消费者那颗忐忑不安的心,自然也会彻底放下。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