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献礼二十大 | 从“儿童困境”到“儿童幸福”



文/赵含章


中秋节前夕,在崂山金色饱满的秋景里,我和公益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及其他爱心人士一起,穿梭在一个个挂满葡萄、柿子的巷子里。我们要为山村困境儿童送去“微心愿”礼物,拍摄“幸福定格——全家福”。7年前,8岁的我也曾跟随公益机构奔走在山村,探访困难家庭。故地重游,这是不是同一条路?


几天里,我去了多个困难家庭,却并未与想象中的“困境”联系在一起——房屋矮小、衣衫破旧、满面愁容等。有一个家庭,父亲病逝,母亲带着两个女儿生活。她家住在一个带院子的宽敞明亮的砖房子里,高大的妈妈刚从地里干活儿回来,大步走进院子,脸上带着笑容,爽朗地和我们打招呼。大女儿刚上高一,在公益机构购买的学习桌上,摆着一个大大的奖状——“助学金8000元”。原来,因为中考成绩突出,街道颁发给大女儿8000元的奖励助学金,而此前村委已经奖励了2000元助学金。


同行的机构工作人员告诉我,政府每个月都给她们家发放低保金,还为两个女儿补贴在校餐费。两年前,崂山区政府将对困境儿童的“资金”救助,扩展到了“服务”救助,招标社会组织为困境儿童提供各种服务,有兴趣拓展、图书借阅、读书指导、心理疏导、课业辅导、职业规划,以及实现三个“微心愿”、改造“幸福小屋”等。这两个女儿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而她们的新学习桌就是“幸福小屋”改造计划送来的。听了这些话,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妈妈和女儿的神态都那么平和与自然。


过了几天,我抱着一只大毛绒兔、一只大毛绒熊,去了困境儿童“微心愿”的集体圆梦活动。因为几个月前我认领了一个6岁小妹妹的“微心愿”,她想要一个大毛绒玩具陪伴自己。在这个圆梦会上,我认识了更多困境儿童,也认识了一个曾接受“全心成长”服务2年多的哥哥。此前,他在大学生志愿者和机构的帮助下,如愿考入青岛市卫生学校。现在,他已经成为了机构各种儿童活动的志愿者,在现场承担起布置会场、照顾弟弟妹妹的事情。他对我们说,他的下一个梦想是升本科,用崂山的中草药资源研制抑制肿瘤的新药,帮助那些被癌症折磨的病人。


一个和我一样大的男孩儿,在志愿者大哥哥两个月的陪伴下,中考成绩提高了50多分,考上了职业高中。他喜欢写小说,正在在准备考更好的学校。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妹妹,她的心愿是要一个平衡车,一位律师帮她实现了心愿。律师说:“虽然我不能送给你所有你想要的东西,也无法给你一生的幸福,但只要你拿到礼物的这一刻是幸福的,我也觉得就是值得的。”


这些天里,我听到、看到、感悟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幸福”。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各界,都在传递一个声音——在这个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新时代,摆脱“困境”已经不再是关爱弱势儿童的理想,让每一个孩子幸福才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坚定目标和心愿。(作者系青岛中学学生)

欢迎广大青年朋友投稿,优秀作品将刊登并发放稿酬。

投稿邮箱:3416093200@qq.com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