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0月11日讯 从2011年10月提出建设思路,2016年3月批复建设,到2019年3月正式批复成立,同年9月学校启用;从2019年6个专业首次招生仅500人,到2022年34个专业招生3500人;在起初单一的夏考统招基础上增加了春考统招、单招、综招等多种招生类型……今天,中共青岛工程职业学院委员会(以下简称“青工职院”)举行了“青工职院这三年”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青岛工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王铨如数家珍,细说学校发展变化。作为“十三五”期间山东省批准成立的第一所公办工科高职院校,青工职院的诞生与发展仅有3年,但学院从筹备到如今的澎湃发展之势却成为职业教育发展非凡十年的缩影。
三年砥砺前行,在“先进性”“先锋性”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在“知行有度、刻意求工”校训的招引下,青工职院让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一道道“无解题”得出答案。如今,一幢幢崭新的教学楼、实训楼、体育馆、图书馆拔地而起,一份份教学荣誉、校企合作协议、重点项目合作、社会良好赞誉接踵而至。“学生至上”“教师至上”“服务至上”品牌建设、七个“项目负责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晒工作”考核机制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层出不穷、亮眼不断、深入人心。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青工职院已成长为机制活、结构稳、质量高、文化优、后劲足、实力强,与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相伴相生、同频共振的现代化工科特色高职院校,
党建引领,发展定力更坚实
三年来,学院坚持初心不改,用党建内驱力强化发展“加速度”,坚持不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倡树实践实干实绩的鲜明导向,锻造高素质“实干家”干部队伍,以红色底色夯实发展定力。学院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同向同行、深度融合,创新提出以党建工作为核心,以职教改革发展点、经济发展推动点、经济与职教结合点、人才引进培养点的党建“一核四点”工作法。创造性解决“两张皮”问题,通过党建融领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混合所有制改革、青岛职教培训集团、干部双向交流机制、人才引进培养鼓励机制等业务实现突破性进展。
三年来,学院持续优化治理效能,健全改革路径,着力在“放管服”上下功夫。“晒工作”制度、专题会制度、项目负责制、基础设施建设、校园安全保障等一系列制度与举措的实施,使改革的深度、宽度、广度的不断拓展,学院积蓄了更加充盈澎湃的育人动力。“书记院长面对面”座谈会、教学楼宿舍楼现场办公会等制度及“教师至上”“学生至上”“服务至上”品牌建设全面培养师生树立“主人翁”意识。“晒工作”制度的施行,让学院主要领导到每一名教职工,每周在企业微信群进行当周工作总结、下周工作规划,明目标把方向,成为了学院评奖评优、选树先进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年来,学院不断推进内部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创新化,梳理提出了大型共享实训基地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生源质量提升、智慧校园专项建设、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党建“一核四点”工作法等7项“项目负责制”重点建设项目,“七个项目打破部门条块限制,严格落实项目清单式管理、责任化推进要求,在学院形成了各方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重点项目组织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王铨表示。学院连续两年获得青岛市直属院校绩效考核“良好”等次。
三年来,学院办学环境持续改善,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完成了“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风景在校园”的愿景规划。从使用面积173.23亩发展到目前的509亩,学院建有教学楼、实训楼、艺术中心、图书馆、学生宿舍等教学、生活单体建筑32栋,生活设施等一应俱全。学院拥有实训中心16551㎡,为学生实训实操提供了完备的保障。学院加快实施信息化战略,目前信息化水平在同类院校中达到省内领先水平,相关建设案例成功获得“2021青岛市信息化优秀解决方案奖”。
产教融合,更好赋能地方发展
三年来,学院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与政校企行以及国际国内多种力量联动合作,一体化集团化整合培训资源,服务地方经济、助推产业升级。“朋友圈”不断扩大,产教融合更加深入。据王铨介绍,学院目前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企业技术支持与服务、职业技术类培训等方面与城阳区、高新区发展定位及企业需求高度契合,双方达成了一体化发展协议。学院累计走访145家企业,与华为、青岛地铁、青软教育集团、歌尔微电子公司、中车四方、海尔、海信、龙涎春酒业、中国银行等96家银企伙伴签订合作协议,构建了发展产业链“朋友圈”。
共绘“同心圆”,学院优化培训管理机制,完善培训模式,构建了一体化集团化的培训格局。目前,学院成功获批职业院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项目实验校,是“1+X证书试点”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管理中心和试点院校、2022年山东省开设学历继续教育高校单位。三年来,学院以定制化、菜单化和个性化的培训服务,全力打造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职业院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品牌,为地方经济发展赋能助力。
学院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办大职业教育,在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基础上,多方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为学院办学面临资金不足问题寻找解决依据。目前,学院已引入来自中国银行、中国移动、海尔等企业累计资本合计4260万,通过市场化管理方式,为师生提供全面、周到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和优质服务。在社会资本的加持下,学院“借力办学”,为师生打造了“吃、住、行、游、购、娱”的优质校园生活。
学院坚持提升教育教学质效,在专业建设、三教改革(教师、教材、教法)、科研创新、招生就业等方面持续深耕,以过硬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完善的育人体系,成就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来,学院持续优化专业布局,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从2019年招生的6个专业,到今年的34个专业,学院逐渐形成了以工为主、重点突出的专业建设体系。学院同时围绕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产业链,大力推进智能制造、电气自动化、工业互联网和海洋药学四大专业群建设,以更好全方位融入青岛经济发展大局。其中,智能制造专业群已成功获批立项山东省高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
学院深化“三教改革”,教育教学水平持续提质,实现了教师培养从“产教融合”向“产教科融合”转变,教学方式从“工学结合”向“工学研协同”转变,教材建设从“线下为主”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学院坚持创新赋能,累计获批院级以上各级各类项目117项,专利13项,其中横向课题3项,省级科研项目和课题46项。
学院招生质量也显著提升。学院连续两年实现生源“质”“量”双效提升。从招生规模上看,2022年招生3500人,较2019年的500人招生人数提升了600%,学院社会吸引力显著增强;从招生质量上看,2022年学生录取平均分(山东夏考)为396.1分,较2020年录取平均分(山东夏考)326分,分数提升了22%;从招生类型上看,学院由单一的夏考统招扩充到夏考统招,春考统招、单招、综招等多种招生类型。为确保学生就业有保障,学院搭建了用人单位与实习生双向选择交流平台,2022年先后组织线上企业宣讲会10余场、实习(就业)校园双选会共计提供近8200个工作岗位。2022年2019级首届474人毕业生中,毕业时落实去向达432人,占比91.14%。
凝聚共识,提升师生幸福感
三年来,学院坚持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践行“先进性”与“先锋性”办学理念,将“学生至上”“教师至上”品牌建设引领作为高质量发展圭臬与要义。
经过三年发展完善,学院《九工》等雕塑群、兼具功能性和文化性的校园导视系统、黄橙色与群青普蓝色相得益彰的校园主题色凝聚出了独特的工科特色文化,为广大师生干事创业带来了新的精神启迪。
坚持教师至上,学院着力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全力打造高素质双师队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引导广大教职工争做“专业教师、企业工程师、创业导师、成长导师”的“四师型”教师。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309名,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有271位,占87.7%;毕业于“双一流”高校或世界top前200名校的教职工有162人,占比52.43%;具有海外留学或海外工作经验的教师24名,占比7.77%,推出了多维联动、多向赋能、凝“新”聚力、领传帮带有机结合的职教教师培养工程。三年来,教职工们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逐步增强,涌现出一批德才兼备、德技并修的典型模范。2021年学院老师朱晶被评选为“青岛市先进工作者”,邓效昆被评选为“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刘红伟老师荣获“第21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殊荣。
坚持学生至上,学院深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在“三全育人”与“五育并举”中引导学生成为有学院特质的“生活人、经济人、技能人、创业人、合格公民”。“书院制宿舍”的育人模式让学生会学习、会工作、会创造美好生活;142个学生社团和组织的设置让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充分的张扬,校园十大歌手大赛、5v5篮球赛、“七彩假期”志愿服务活动等让学生在多彩活动中全面发展;“奖、贷、助、勤、补、免”全方位学生资助体系让学生实现顺利入学、安心求学、学有所成。2022年3月疫情期间,168名教职工住校工作,守护了全校4167名在校学生的生命安全,演绎了“疫情无情、人间有爱”的动人篇章。
回首来路,三年来,学院坚持办学大格局、育人高目标、合作广视野、教育真情怀,培养学生成为“生活人、经济人、技能人、创业人、合格公民”五种学院风格的“职教人”,培养教师成为“专业教师、企业工程师、创业导师、成长导师”的“四师型”教师,引导全体师生做“有情怀、有激情”“有思想、有思考”“有特色、有特点”“有布置、有落实”的“四种职教人”,实现了高起点定位、高质量建设、高水平规划、高效能管理。
展望未来,“十四五”期间,青工职院有着自己新的展望与梦想:“到2025年,将成为办学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过硬、社会服务成果显著、综合满意度高、综合实力市域领先、省内有地位、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高等职业院校,力争进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序列”。(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
责任编辑:杨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