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光潜水器、水下机器人、超大型船舶……记者探营2020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0月17日讯 作为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一张闪亮名片,2020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10月15日—18日在深圳举行,600多家企业携最新涉海产业的新技术新成果亮相。既有招商局、中集、中广核、华为、中兴通讯、中国航天、中船集团等世界知名涉海企业,也有掌握了世界领先技术的珠海云洲智能、亚太卫星宽带通信、青岛海尔生物、江龙船艇等新兴产业和新锐企业;既有西门子、意大利船级社、挪威船级社等知名外企,还有清华大学、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院、厦门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校。海洋平台工作船、水下机器人支持船、无人直升机、载人潜水器、科考船……今天,观海新闻记者带您逛一逛2020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

走进2020海博会展馆,你会被各种海洋高端装备、新技术、新成果深深吸引。蓝鲸1号,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最大作业水深3658米,最大钻井深度15250米,可以在全球95%的海域作业。“2017年5月,‘蓝鲸1号’在南海海域成功完成我国首次可燃冰试采,创造了可燃冰开采时间和产量2项世界纪录。”参展企业工作人员介绍。“寰岛蛟龙”载人观光潜水器,以“蛟龙号”成果转化为基础,是世界上最大的全通透观光潜器。据了解,它可以搭载10名乘客到水下40米观光海底美景,特别采用了全通透设计,360°观景。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展区,采砂船、化学品/成品油船、23000箱超大型集装箱船、大型邮轮……吸引着参观者驻足观看。观海新闻记者注意到,参观者中既有七八岁的小孩,他们和机器人对话,驾驶模拟游艇;也有满头银发的老人,他们举着手机,拍下满眼的新科技。

按照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品牌化的方向,2020海博会突破海洋圈层,不仅办海洋专业展会,还积极推动陆海统筹,搭建陆域企业向海洋进军的平台,为海洋经济发展培育更多新增长点,形成涉海产业集群效应。海博会还将聚焦海洋领域尖端前沿企业,聚焦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等;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带动作用,努力为民族涉海产业搭建展示交易平台。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临海而生,向海图强。

毗邻港澳,面向南海,深圳坐拥114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60公里海岸线、51个岛屿,区位优势独一无二,海洋资源得天独厚。

作为“华夏南大门、边陲风景线”,深圳不待扬鞭自奋蹄,勇当海洋强国尖兵。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先后发布,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历史选择深圳,深圳无愧历史。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7年位居世界前列、全国首个海洋综合管理示范区、第二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离深海最近的经济中心城市、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GDP比重逐年上升……经济特区建立40年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深圳积极推动海洋事业跨越发展,海洋科技创新动能强劲,海洋生态文化特色凸显,海洋综合管理机制持续优化,参与全球海洋治理领域不断拓展。

“加快海洋开发进程,振兴海洋经济,关键在科技。”通过为油气全领域快速决策与降本增效提供最佳解决方案,清能艾科成为全球数字与智能油田技术领跑者;用5年时间迎头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为国家深水油田开发奠定技术基础,海默科技成为国内首家投资北美页岩油气并取得作业权的中国民营上市公司;2019年,招商局交付中国造船史上第一艘极地探险邮轮,开辟了“邮轮中国制造”先河;2020年,中集集团“蓝鲸2号”助力中国成为全球首个采用水平井钻采技术试采“可燃冰”的国家……深圳海洋科技瞄准重点领域,不断向创新引领型转变。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面向“十四五”,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出以“大海工”撬动蓝色经济发展,促进海工装备产业智能化和高端化。其中的重点项目包括,支持建设智能海洋工程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建设中船南方海洋工程技术研究院,形成海工装备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转化和商业化应用的新载体;推动组建中国海工集团,打造世界一流的海洋工程行业龙头;聚焦高附加值的海洋科技领域,谋划布局一批海洋领域创新载体,规划建设海洋科技创新走廊,以海洋新城、国家南方海洋科学城为核心,形成以海洋电子信息、海洋高端装备研发等为主的产业集群。(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驻深圳记者 梁超 文/图/视频)

责任编辑:孙丽荣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