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赟
最近,一句“这背景假吗”,让网络主播“疆域阿力木”一炮而红,并让更多人们了解当地的蜂蜜产业。近年来,我们生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物美价廉的地方特产身影。人们感慨:这些小小的农产品,是如何越过千山万水来到我们身边的?
其实,这些助农产品背后,不仅仅是商品买卖这么简单。那些曾被遗忘的小村落,如今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路、电路、网路三条“道路”日渐畅通,让无数偏远的小村庄焕然一新。
鲁迅曾说:“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路,象征着一种变迁,是时代的烙印,以实物的方式刻印在人们脑海中。《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公报》显示:如今我国99.3%的乡村都已从泥泞的土路变为了宽敞整洁的水泥公路;99.7%的村庄完成通电设施的建设;89.9%的乡村完成了宽带互联网的安装。正是这些基础建设“道路”的完善,使得越来越多的“好酒”从深巷中脱颖而出。
千百年来,乡村承载了中国人世世代代的记忆。世间虽有百业,皆以耕植为本;纵然千辛万苦,终以农业为重。农业与农村,是中国发展的根基;乡土,亦是无数中国人血脉的归根。因此,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人从精神与肉体上走出乡村,到达远方的世界;更打通了一条条乡村的“商路”“宣传之路”,让曾经的小村庄真正“站”起来,“走”出来。
新时代的到来,激发了人们新生活的新需求。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也追求更高层面的精神所需。有了路,人们可以用双脚丈量山河百川;有了路,人们可以足不出户看世界。不仅如此,来自广西的“陆仙人”,哪怕在田间地头也可以追求时尚;来自四川的“李子柒”,用视频向世界展现中国田园之美。虽然他们从乡村来,却以不同的身份走向世界。在他们身上,展现的是质朴的乡村日益强大,更是展现了独属于中国的风采。
“三路”发展,让我们看到更多优秀的乡村人的同时,亦也让远方的风景不再是模糊的想象,而成为一张有价值的“名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借助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战这一股东风,无数乡村旅游项目为人们所认识并熟知。无论是龙脊梯田满山稻香、黄淮海平原金色麦田等自然之景,还是各地民俗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之美,都可以给人们不一样的享受。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当地“绿富兼收”这一可持续发展目标。
路,永远是双向的,是沟通一切的桥梁。公路、电路与网路,让乡村从远方来到我们面前,也让我们的生活在更深层次为世界所认知。建设乡村、振兴乡村,就要让更多优质乡村产品、乡村人与乡村文化走出乡村,也要让全世界的华人记住乡愁,铭记中华民族根之所在。(作者系首届青岛高校评论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责任编辑/王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