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评说 | 让传统艺术飞越茫茫沧海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10月22日,一场不一样的展览,在位于青岛李沧区的富邦红木古玩城举行。


这场“乘东风·壬寅金秋艺苑擷珍展”所展出的,是青岛收藏家协会副会长、著名书画鉴定专家高振洪的个人藏品。这些展品从元代到现当代一应俱全,尤其是汇聚了众多青岛本土名家明清时期的书画,令人大开眼界。


与博物馆中的藏品不同,这些展品中的每一件都有一个曲折的收藏故事,与历史有关,亦与市场有关,这是另一个文化层面的青岛故事。



《吼窟》 书法  一山一宁




一片海


这是一片书画之海,带着古人之风,气韵生动,扑面而来。


“吼窟”二字,出自元代高僧一山一宁之手,元气淋漓。一宁,俗姓胡,号一山,修禅宗临济宗,精研佛典,兼通儒、道、百家,善书法。坦白说,绝大多数人对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看见他的书法,人物形象瞬间具体了一些。中国书画就是有这样的作用,既云“字如其人”,也曰“见字如面”。


明代著名书画家刘原起、王思任、释独立(戴曼公)、张若麒、关思、项圣谟、张风,清代名相张玉书、名臣林则徐、扬州八怪中的李鱓,现当代名家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谢无量、林风眠、关良、黄胄、张朋、梁天柱人的作品,一一陈列于室内,蔚为大观,令人目不暇接。这些人的名字,有的是在历史课本中学过,有的是在小说中读过,有的则是在美术史中见过,有的是在口耳相传中听过,现在他们一一站立在面前。


在青岛,一下子看见这么多有分量的名家真迹,机会太过难得。而如此规模的本土私人书画藏品展览,更是罕有其匹。所以,很多人不惜远道而来,站在一幅幅书画前,细心揣摩,久久不愿移步。


书画真迹所蕴含的力量,是复制品和印刷品所永远都无法抵达的。在这里,你能看得见岁月的痕迹,听得见历史的回声。假如你愿意,甚至都能感觉到古人的心跳,明白时间能将哪些东西轻轻抹去,却又有哪些东西能流传下来,并被世世代代中国人视若珍宝。


也只有懂得了这些,才会更加懂得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更加珍爱我们自己的传统艺术。


书法  郭琇


一座城


这是一座传统艺术之城,在钢筋水泥之外,以历史来建构。


此次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就是青岛本土名家明清时期的书画作品。比如,在清代,法若真、焦秉贞、冷枚、高凤翰,并称为“齐鲁画坛四大家”,还有“南有八怪,北有四家”的说法。而这“四大家”中,除去焦秉贞是济宁人之外,剩下的三个都是青岛胶州人。他们三人的作品,也都出现在展览之中。


其中,高凤翰也作为“扬州八怪”之一而名扬天下。此次展出了高凤翰不同时期的的多件作品。高凤翰早年以右手创作,晚年因遭遇牢狱之灾,右手病废,转而用左手创作,“一臂思扛鼎”,征服画坛。左右手画法不同,年轻年老心境各异,使得高凤翰前后创作风格截然不同。展出的作品对此有着鲜明的呈现。前后对照,让参观者印象极为深刻。


冷枚的一幅画名为《新年万事如意》,其中是一钟馗、一童子,相映成趣,特别是加上“新年万事如意”这一现代化十足的说法,令人兴味盎然。


郭琇是即墨人,是清代康熙年间的“铁面御史”,进士出身,曾上疏参劾权势熏天的明珠、高士奇等大臣,铁骨铮铮,震动天下。此次展出了一幅郭琇的书法,这也是目前所发现的郭琇的唯一作品。


还有诸多与青岛相关的名人书画作品。比如,康有为、闻一多、弘一法师等。


另外,此次展出的还有一批战国时期的木牍,内容为《荀子·仲尼篇》中有关稷下学说部分,令人遥想当年稷下学宫的盛况。


这些展品,不仅让我们重新看到了诸多名家手笔,更勾勒出青岛的半部传统书画艺术史。这些艺术品是物证,与文字记载相互印证,让青岛艺术史乃至山东文化艺术史中的部分内容进一步成为信史,不断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高振洪


一个人


历史如海,文化如城。一个人要为历史文化做点什么,必须付出心血。


高振洪就是这样的人。此次展出的名家书画,是他三十年来苦心孤诣在市场中一件件发现的,带着他的体温,闪耀着他的智慧。


1992年,高振洪退伍回来,将位于沧口板桥坊的自己家打开了一扇后门,“沧海书画社”就此开业。他开始涉足书画收藏行业,店面也从板桥坊搬到昌乐路,又到十五大街,后来到了富邦红木古玩城。三十年,高振洪的名号越来越大,成为青岛乃至全国明清及近现代书画收藏圈的专家。


高振洪以“火眼金睛”而著称,假画几乎逃不过他的眼睛。眼光的淬炼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读书。他买了大量的书,也读了很多书。他的一句话让人记忆深刻,也受益良多:“书最便宜,假画最贵。”离开了学识,单纯讲眼光是一件离谱的事。二是市场,不到市场上多看看,不知道造假到了何等水平,不到市场上试试水,不了解机会是何等电光石火,而风险又何其无孔不入。三是体悟。为了能辨识古人的笔力,他早起练字已成习惯,通过练字来加深自己的功夫和修养。


这三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你把每一点都坚持三十年,或许你也能成为专家。


而在此之外,更可贵的是高振洪的责任感。多年以来,他多次赴海外市场,促成了很多珍贵书画作品的回流。他此次展览中,不少展品都是海外回流的。这些艺术品“叶落归根”,对于中国书画市场、中国艺术史,都是有贡献的。


三十年,一坛普通的花雕,可以变成最迷人的女儿红。而从三十年前的沧海书画社,到如今的书画收藏洋洋大观,如同一只蝴蝶飞过了沧海。高振洪写就了半部属于自己、也属于青岛的传奇。


当然,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这仍然只是沧海一粟。我们相信高振洪会继续前行,也期待今后有更多这样的传奇出现,青岛会因此而更加厚重、博大、魅力无穷。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