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量身定制方案,多部委力挺,“2.0版”深圳上线,青岛要跟紧跟上!

中央为一座城市“量身定制”新时代改革总纲领,这还是第一次。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

10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自然资源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及广东省有关负责人,介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动深圳综合改革试点落地见效有关情况,为深圳“站台”。发布会上,还正式发布了首批40条授权事项,给了再出发的深圳一个“超级大礼包”。

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深圳是中国的深圳,“深圳精神”“深圳经验”“深圳路径”惠及中国每一个城市,深圳再出发的每一步也应该是其他城市关注的。

青岛主动对标“学霸”,把“学深圳、赶深圳”作为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推动城市向更高处攀登的阶梯,对过去的“深圳经验”的学习正在往深里走,如今,更应该密切关注深圳接下来的每一步,跟紧,跟上。

1、超级大礼包含金量很高

提到深圳,很多人自然会提到改革开放,因为改革开放是深圳这座城市的基因,也是深圳经济发展最大的推动力。深圳是改革开放以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过去40年,深圳从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在发布会上表示,党中央决定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为契机,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深圳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强调“要着眼于解决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着眼于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多策划战略战役性改革,多推动创造型、引领性改革”,这为深圳经济特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提供了根本遵循。

“首批授权的40个事项中,有20多项需要修订现行法律法规,这次综合改革方案的含金量是很高的,支持力度、探索空间都是前所未有的,当然改革的使命责任也是前所未有的。不仅要求我们先行先试,更要求我们先行示范、系统集成,必将推动深圳改革开放事业再上新台阶。”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如桂在发布会上这样评价。

深圳此番综合改革试点可以说史无前例:一是党中央首次为一座城市量身订做了新时代的改革总纲领;二是首次采取“实施方案+授权清单”滚动推进的全新方式授权改革;三是首次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地方在重要领域和关键改革环节上有更多的自主权。

有着过去40年的惊人表现,我们丝毫不怀疑深圳能够再创奇迹。陈如桂表示,深圳将谋划推出一批战略战役性改革和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努力通过改革破解高质量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为全国的改革发展提供示范,努力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推出更多有影响力的制度成果,体现深圳先行示范的担当作为和发展贡献。

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是青岛学赶的目标。深圳的角色和地位是任何城市学不来的,但深圳改革开放的胆识与智慧可以学,应该学。

在过去的40年间,青岛走得快是因为改革开放,速度慢了也是因为改革开放。去年以来,青岛发起了多个领域的改革,顶层设计好了,但进展还不够快,成效还不够明显,这主要受制于主观因素的制约,想透了,也说清了,缺的就是干实,路数打法都形成了,关键是用足用好。 

2、新发展格局,深圳这样“融”

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深圳的角色很关键。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创新中心、交通枢纽、外贸大市、工业大市。去年,深圳的进出口总额超过4300亿美元,占全国的10%,占广东省的40%左右。深圳有很好的外贸基础设施,包括空港、海港,还有各类联通国内外的基础设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有很好的条件和基础。

“接下来,深圳将积极发挥开放先行的优势,充分发挥联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重要交汇点的优势,不断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深圳的担当作为。”陈如桂说。

深圳的发力点主要有三个——

一是积极拓展国内国际大市场,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

二是发挥深圳在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作用,携手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进一步带动畅通大湾区、珠三角的内部循环;

三是抢抓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加大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并举,不断增强产业链、创新链的韧性和安全。

深圳的“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做法,紧扣国家战略,又立足自身实际,可行性很强,值得青岛借鉴。青岛既是内外循环的“双节点”城市,又是国内南北、东西大循环的“双节点”城市,理应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实现更大作为。

作为外向型经济发达的城市,青岛在国际市场存在感很强;作为山东对外开放的桥头堡、黄河流域九省区的经济出海口,青岛有着广阔的腹地和国内市场。有着3200万人口、3万亿经济总量的胶东经济圈,最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如果能发挥好这些独特优势,并加强与深圳的互动与合作,青岛在融入、服务新发展格局中必能实现更大作为,为城市跃迁提供更多可能。 

3、“创新牌”怎么打

科技创新是植根于深圳这座城市的强大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是深圳40年发展的宝贵经验之一。事实上,深圳40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创业史”。在40年的发展过程中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变为国际化大都市,科技创新是一个关键要素。

深圳科技创新能力强。2019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达到1328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9%,这个数据在全国居于前列,在发达经济体国家中也是处于前列的。深圳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突出。去年深圳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5万家,还培育了华为、大疆、腾讯等一批世界级的创新型企业。深圳高新技术蓬勃发展。去年深圳高新技术实现产值2.6万亿,增加值9200多亿,占GDP的比重超过34%,成为第一支柱产业和深圳主要经济增长点。

对青岛来说,今天与深圳的差距,很大程度就是科技创新的差距。可以预见的是,科技创新仍将成为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的重要支撑。深圳实现这一支撑的路径,也是青岛城市发展破题的路径。

作为国家首批创新型城市,深圳将向更高目标迈进——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透露,前不久,科技部与深圳市一起制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支持深圳加快建设一批重大创新平台,主要是做到“三个一流”,要建设一流的创新环境、集聚一流创新资源、吸引一流创新人才,让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要学赶深圳,很重要一个方面就是要学赶深圳的创新能力建设的路数和打法。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多次指出,一个城市,经济体量再大,制造业规模再大,没有科技引领能力,也成不了一流城市。去年以来,青岛奋起直追,发起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正在被激发,应当以深圳为标杆,乘势而上,将创新之路越走越宽,不断增强城市发展“第一动力”。 

4、“在政务服务上,凡是深圳能做到的,青岛都要做到!”

一个城市的营商环境是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之一。

可以说,深圳的成功与营商环境密不可分。一直以来,深圳将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作为“一号改革工程”来抓,先后出台了“营商环境改革20条”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快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

一流营商环境好比是肥沃的土壤,大批市场主体才能生长壮大。目前深圳有350多万户商事主体,有210多万户企业,商事主体数量、创业密度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再出发的深圳,把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作为一项重点任务。陈如桂表示,“到明年底,参照世界银行评估体系,深圳的营商环境要达到全球经济体第20名左右的水平,到2025年要接近全球先进城市的水平,努力把深圳打造成为全球创新创业和投资发展的最佳首选地。”

陈如桂说,在市场化方面,深圳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完善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制定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进一步放宽前沿技术领域的外商投资准入限制,进一步激发市场的主体活力;

在法治化方面,深圳将推进改革与法治双轮驱动,将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推动立法与改革相互衔接,加强在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大数据、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的立法探索,支持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学习深圳的政务服务环境,是“学深圳、赶深圳”的核心内容之一,青岛提出,“在政务服务上,凡是深圳能做到的,青岛都要做到!”

青岛把打造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开放型、服务型、效率型“三化三型”政府作为努力方向,致力于打造一种让企业家感到舒服的政务服务环境。青岛的努力正在收到成效。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发布了《省级政府和重点城市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政务服务“好差评”)调查评估报告(2020)》。青岛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总体指数“非常高”,在全国32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5位,比上年排名(第7位)上升了两个位次。

但与深圳相比,青岛政务服务环境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此番深圳又瞄准了新的目标,开启了新的征程,青岛必须加速学赶,才能跟得上。

标杆越立越高,青岛必须放大坐标找不足,提高标准找差距,及时提高“学深圳、赶深圳”的目标,加大学赶的力度,否则,标兵只会渐行渐远。




作者 | 观象君   编辑 | 长亭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