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台 | 道路之“伤” 管理之“疾”

近日,青岛持续降雨,城乡道路上存在的积水、坑洼等问题成为舆论监督热线的投诉热点。

道路之“伤”,折射出的是管理之“疾”。根据市民提供的线索,观海新闻记者兵分多路,对城乡部分道路进行了走访,发现了一些道路的“伤病”、建管的“短板”,希望相关部门加快整改,让市民吐槽的“行路难”烦恼不再有。

广大市民发现城乡道路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继续登录青报全媒体线上征集平台(扫二维码)或登录邮箱qdrbyljdb@163.com进行反映,本报将选择刊发,并转交给相关部门整改。

巡路1

路面坑洼不平,路边垃圾无人清理,道路无排水设施——

这条路像被“遗忘”,市民感叹“走起来好辛苦”

位于李沧区的帅潮路是一条让市民“喊苦”的道路——“晴天尘中过,雨后水中行”就是最直观的写照。

根据市民提供的线索,观海新闻记者来到帅潮路与十梅庵路路口步行探访。此处是帅潮路的北侧起点,路面仍有雨后积水。“帅潮路没有排水管道,雨水就沿着路面流,流到十梅庵路进入排水管网。你越往前走越难走。”路口处一家店铺员工告诉观海新闻记者,“这条路像是被人遗忘了,几乎没人管理。”

观海新闻记者沿帅潮路步行发现,路东侧为沥青路面,西侧为花型水泥砖路面,在两种路面交界处,不少水泥砖被压碎,两种路面破损形成的坑洼让这条路看起来“满目疮痍”。

△李沧区帅潮路部分路面破碎,外卖小哥颠簸前行。

“去年道路铺设管道将沥青路面挖起,管道铺好后,路面换成了水泥块,很快被来往车辆压碎。”一位市民说道,“道路不平,雨后得踮着脚走,环境也脏乱,走起来好辛苦。”

帅潮路两侧多为企业厂区和仓库,不少载重汽车从此路经过,路面破碎、坑洼的情况严重。在一处路面塌陷处,坑深达半米之多,为保证行人及车辆安全,市民在坑前放置了一个铁桶。

在帅潮路的两侧,不少地方堆满了建筑和生活垃圾,在一家企业墙角位置就堆放着面积达数平方米的建筑垃圾。观海新闻记者在帅潮路东侧还发现了一处堆满了床垫、塑料纸、鞋袜的垃圾堆,阵风过后,不少垃圾随风而动。

“这一段路的路灯在晚间时亮时灭,又没有排水设施,前几天下大雨,雨水都冲到了厂房里。”一位企业员工指着路边防洪沙袋说。

观海新闻记者查看百度地图得知,李沧区帅潮路北起十梅庵路,南至功德坊路,长度达500余米,让市民吐槽的这一段帅潮路从北起点算起有400多米,道路两侧多为物流园及企业仓库。“这段路大车多、行人多,和其他道路比起来,像是被遗忘了。希望有关部门能把这段不长的路修起来,方便企业,也方便市民。”一位途经此地的快递小哥说道。

巡路2

门前道路开挖近一月仍未回填,下雨时积水,下雨后泥泞——

工程干成“半拉子”,村民遭遇“出门难”

过去的20多天,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于家店子村村民李先生过得狼狈不堪——家门口的道路被挖开后迟迟没有下文,下雨时积水,下雨后泥泞,一家人没法出门。

“硬化道路是为了方便村民出行,结果这活儿干得竟然让人没法下脚!”李先生致电本报舆论监督热线如此表示。

7月23日下午,观海新闻记者来到于家店子村。在李先生家门口观海新闻记者看到,门前道路被挖下去十多厘米。上午刚刚下完雨,地面泥泞,“你现在看没怎么积水,那是因为雨一停全家人都跑出来舀水,还用上了抽水机。不抽水的话,水能没过脚踝,门都出不来。”李先生掏出手机给观海新闻记者看了一段下雨时拍摄的视频。在这段视频中,李先生门前的路坑里积满了水。

△观海新闻记者在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于家店子村看到有村民用水盆排水。

李先生告诉观海新闻记者,这样的景象从7月初开始出现。“我家门前原来是土路,上面盖着煤渣和石子,走起来还行。6月底,有施工队过来,把门前的路给挖了,说是要硬化成水泥路,当时我还挺高兴的,土路换成水泥路,赶上雨雪天出门脚底下就干净了。”李先生说,没想到施工队开挖了几天就撤了,留下一个个“大坑”在门前,没了下文,“偏偏今年雨水又多,下一场雨就成一次河,出了门根本无处落脚。”

据了解,在于家店子村,门前道路被挖开的农户有几十家,其中,“逢雨看河”的有十余户,住在地势相对较低的村庄南部。一位年近七旬的村民告诉观海新闻记者,因为道路坑洼泥泞,她腿脚不好的老伴最近极少出门,每次有事都是由她代办。“这路不好走,又要上又要下,地面还滑,不小心摔倒就麻烦了。”

地面积水还让部分村民家中的墙体受潮。一位家在积水道路南侧的村民告诉观海新闻记者,她发现家里的北墙墙根部分地方受潮明显,墙皮已经开始脱落,潮气还有往上蔓延的迹象。

村民们介绍说,为了让路面尽快回填、硬化,他们多次联系相关部门,却没得到实质性回复。“一看着要下雨就打电话催促一下,有关部门回复说尽快组织施工,可也没什么具体动作,路也就这么搁置了20多天。这个半拉子工程把我们折腾坏了,希望相关部门赶紧干完这项工程。”李先生说道。

巡路3

一条进村路,大坑连着小坑,村民说“大货车昼伏夜出,道路损坏严重”——

头顶是“最美地铁线”,脚下是坑洼进村路

青岛地铁11号线沿途一片山风海韵,被称为中国沿海“最美地铁线”。近日,有市民反映,紧邻地铁11号线的即墨区温泉街道大海南村对外通行的道路坑洼不平。“头顶上是最美地铁线,脚底下却是最差进村路。”反映问题的市民在本报舆论监督热线中如是说。

7月23日上午,观海新闻记者驱车赶往大海南村。手机导航提示,从温泉二路与岭海路西北侧相接的路口左拐后,前行两公里就可以到达大海南村。在现场,观海新闻记者看到,这条通往大海南村的道路路况糟糕,路面有多个长条裂缝,大坑连着小坑,甚至有的坑洼区域与道路同宽,又因为刚刚下完雨,坑洼处存有积水。

一位市民骑着三轮摩托路经此地,他告诉观海新闻记者,这条路是通往大海南村的主路,因为被大货车碾压,道路早已破败不堪,开车通行需要分外小心,防止磕坏底盘。“有些坑很深,积了水看不出来。你们不熟悉路况,可别硬闯,多下来看看。”

观海新闻记者小心翼翼地继续前行,到了地铁11号线温泉东站附近时,路面的情况好了一些,而过了这一段,路面的破损情况又严重起来,观海新闻记者的车被一大片积水拦了下来。

观海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车旁一名骑着电动车的村民面对积水不敢硬闯,而是有经验地轧着路边一排排水暗渠的水泥盖板,慢慢通过积水。

为了搞清楚车能否开过去,观海新闻记者下车在路上蹚水试了试,大部分地方的积水没过脚面,最深处可以没过脚踝。

一旁的村民告诉观海新闻记者,观海新闻记者停车的位置以北路况非常差,本地车也要摸索着才能通过。“这坑挺深,常有车在这里磕了底盘。本地车熟悉路况能避开,你们还是别走了。”这位村民说。

说话间,一辆微型面包车由北向南从大片积水中驶来,在水面上东拐西拐。

“这是村里的车,路况熟悉。过了这一段,前面还有好多积水的坑,你们还是退回去吧。”该村民告诉观海新闻记者,这条道路已经修好多年,开始还不错,后来被过路的大货车压坏了。“这些大货车昼伏夜出,白天看不见,到了晚上一辆接一辆,不仅压坏了路面,噪音也挺大。”

巡路4

两个村的道路均被硬化,村与村的交界处却是“泥水路”“烂泥路”——

200米未修,“肠梗阻”堵住了“村村通”

7月23日,观海新闻记者来到莱西市水集街道办事处沽河头村实地探访,走了一段“波折路”:沽河头村中的主路已经用水泥硬化过,过了村里最北面的一排房子后,水泥路就变成了坑洼的土路,继续前行50米,土路又变成了半泥半水的“泥水路”。观海新闻记者小心地踩着路上垫的砖头石块,绕开大大小小的水坑,继续前行了100米,脚下的“泥水路”成了“烂泥路”。观海新闻记者一步一滑地勉强行走,几次险些滑倒。走出这片烂泥后,路上的水坑更多更深了,积水没过脚面,几处建筑垃圾散堆在路边。

观海新闻记者大致测算了一下,这段路有200多米长,走了10多分钟,鞋上、裤腿上沾满了泥水。走过这段200多米的土路后,就是硬化过的水泥路。

观海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条泥路几乎没有村民通行,20多分钟只见到一辆轿车从南边缓慢地开过来。一位村民告诉观海新闻记者,因为路上的坑太多,又有车辆路过时磕坏过底盘,所以熟悉路况的车主都选择绕行。

△莱西市沽河头村与官道村之间的200多米土路最深处积水能没过脚面。

村民吕先生曾经被这段路伤过,他告诉观海新闻记者,这段土路北连莱西经济开发区官道村,南接莱西市水集街道办事处沽河头村,处于两个村的交界处。“本该是两村居民南来北往最近的一条路,但因为没有硬化,更没有人维护,现在这段土路的路况非常差,下雨后道路积水泥泞,下雪后路面结冰打滑,周围村民宁可绕行两三公里,也不敢从这条路上过。”吕先生说,“我之前骑电动车从这条路上过,车轮正巧卡在一个大窝子里,摔得鼻青脸肿。”

“这条路还是孩子的上学路,放暑假前,莱西市洙河小学的小学生们上下学就经过这条路。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发生危险,就选择开车或骑车绕远路接送。”吕先生说,“前些年,无论是沽河头村还是官道村,村里实现了道路硬化,但连接两村的这段200多米长的土路却一直没有人修。”

“‘村村通’工程造福了不少村镇,但没想到这段在两个村交界处的200多米土路,却成了‘村村通’工程的‘肠梗阻’。”吕先生说,村民此前拨打过市政务服务热线12345反映过此事,但至今没有接到有关部门的答复。

记者点评

治路,从管理之“疾”入手

观海新闻记者此次分多路走访,看到了青岛城乡道路面貌的极大改善,但也看到了部分城乡道路建与管的“遗憾”,体验到了“行路难”的心烦。

推进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需要发达的高速路网,让老百姓的生活更美好,更需要健全的城乡路网。道路的建与管是为民解忧的实事工程、民心工程。道路出现“伤病”需要及时医治,市民由此而生的烦恼需要引起重视,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相关部门从管理之“疾”入手,诊断病源,治愈伤痛。

老百姓常说:“晴天一身土,下雨两脚泥”。道路建管的推动者和实施者不妨去体验一下“将自己的脚踩在泥里”的“行路难”,或许从那一刻起就会多一些主动作为、多一些千方百计。

一条路,一杆民心秤。一条路可以“称”出相关部门的愿为、善为,也可以“量”出整治道路之“疾”的智慧、能力。改革与探索走向“深水区”,不因困难而止步,不因困难而绕道,唯有此,方能让城乡道路的建管空白地带少些、再少些。(青报全媒体记者 邱正)

线索征集方式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专题页面。

此外,进入页面点击“我的留言”,即可查看自己的问题和建议的受理情况。

分享到 分享